媒体融合

系统性变革中的中国报业:结构优化与功能跃迁

作者:田丽 更新时间:2025-09-25 来源:传媒

2024年是中国报业深度转型和结构优化的关键之年。在全球媒体生态不断演化、数字技术迭代升级、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任务不断增加的多重背景下,中国报业在规模收缩中谋求质量提升,在盈利压力下加快融合转型,在技术赋能中探索制度创新。本研究在全面梳理2024年度中国报业发展主要数据与典型案例基础上,总结中国报业的运行态势、主要特征与深层趋势,揭示其在技术驱动、政策引导与制度适配中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 

出版规模与结构调整:从数量收缩到质量优化 

中国报业的整体格局已从过往的高速扩张迈入深度调整期。纸质报刊作为信息传播主渠道的角色持续弱化,媒体融合与结构重塑成为全行业的共同选择。从量的精简质的跃升,这一转变既是技术迭代、媒介演进与政策引导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产物,更折射出传媒功能重新定位与产业模式深度重构的内在机理。

总体规模趋稳,集约发展初显成效。2024年,全国报纸总印数为246.3亿份,发行总量为244.0亿份,定价总金额为345.1亿元,主要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减量已成为行业共识,但这并非简单的市场萎缩,而是在提质增效目标驱动下的主动调整。在媒体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量地市级报纸、行业内刊及边缘类媒体陆续休刊、转型或退出市场,推动资源向头部媒体和优势品类集中,报业结构进一步向少而精”“强而优演进。

品类分布多元,主流地位依然稳固。在出版总量下降的同时,报纸品类结构持续优化,呈现出党报主导、多元共生的发展格局。2024年,全国党报共计470种,占报纸总数的近五分之一,仍处于核心地位。同时,专业类与区域类报纸表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其中,专业类报纸达588种,较上年略有增加,涵盖经济、医疗、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区域类城市报纸达331种,在总体收缩态势下实现了一定程度的逆势增长,显示出报业结构日益走向专业化、区域化与差异化。

数字矩阵建设,平台生态持续拓展。纸媒的内容资源与品牌价值通过数字化路径实现再生与延展。2024年,全国报纸共开设852个手机客户端、9393个微信公众号,累计用户总数达到104.9亿,显示出数字平台强劲的内容承载力与用户黏性,构成报业数字转型的重要支点。

 

经营收入与盈利情况:从规模驱动到结构升级

 

2024年报业整体营收趋稳,盈利结构优化,内容变现、多元经营与平台导流成为主流路径,呈现头部发力、中腰分化、新业态驱动的新格局。

收入保持稳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全国报纸总收入达到710.0亿元,利润总额为49.5亿元,行业整体保持正向运行态势。其中,新媒体业务收入达62.2亿元,同比增长3.4%;新媒体业务利润为9.6亿元,同比增长3.2%。在纸媒用户规模与广告市场双重收缩的背景下,这一表现充分反映了媒体融合战略在稳住经营基本盘方面的有效性。从收入结构看,纸质发行与传统广告的占比持续下滑,而政务信息服务、内容定制、品牌授权、电商带货等新兴业务不断壮大,成为部分报社实现财务稳定的关键支撑。

盈利高度集中,头部效应显著。报业盈利呈现明显的头部集中特征。2024年,全国共有170种报纸年度收入超过1亿元,合计占行业总收入的61%;其中14种报纸利润超过1亿元,合计实现利润42.1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85.5%。其中,《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等,凭借纸质版稳定发行、新媒体布局以及政务传播与内容IP开发的多维优势,构建起较为稳固的盈利体系。从利润率指标看,头部报纸的平均利润率显著高于行业整体水平,部分专业类报纸的利润率甚至超过30%。例如,《上海证券报》利润为8.9亿元,《中国证券报》为8.6亿元,《证券时报》为4.5亿元,三者合计贡献了专业类报纸利润总额的绝大部分。

内容服务驱动,专业报纸突围。行业内部的品类结构变化正在显著重塑盈利分布。2024年,全国专业类报纸整体利润达到40.4亿元,占比高达81.6%,成为盈利主力。财经、教育、健康等垂直领域报纸依托对细分人群的精准服务与议题把控能力,形成了可持续的内容产品与知识服务机制,体现出更强的变现能力。以《健康时报》为例,该报长期深耕医疗健康领域,围绕权威科普、医患传播、康养服务开展内容运营,并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线上义诊、直播科普等服务,2024年新媒体利润达8313.5万元,同比增长17.0%,成为内容型专业媒体商业转化的代表案例。

区域差异拉大,西部依赖政策。报业经营能力在区域间的差异持续扩大,形成东强西弱的分布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报纸具备较强的市场拓展与品牌运营能力,如广东、浙江、江苏三省报纸总收入分别为75.6亿元、57.6亿元、53.8亿元,三地合计占全国报业总收入的26%以上。此外,新媒体业务也实现实质性盈利,广东报业新媒体利润达2.7亿元,居全国首位。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受限于经济体量、人才结构和传播基础设施等制约,报纸经营普遍面临困难。比如,青海、宁夏、西藏等地,报业年收入均不足3亿元,诸多报社仍依赖财政补贴维持运营。

多元业态扩展,创新释放动能。新闻+”业务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报社尝试打造平台型产品,实现内容、服务与商业的深度联动。比如,《重庆晚报》打造的厢遇小程序,融合客户端、微信、微博和线下社群,年服务品牌客户超过1000家,营收突破1亿元,成为地方报业融合转型的示范项目。一些报业集团正积极开辟传媒+产业路径,通过建设文创园区、孵化MCN机构、发展文旅项目等手段,提升内容资产的延展能力与盈利空间。比如,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推动新闻+文化创意双轮驱动,构建起以传媒服务与文旅会展并进的经营格局,探索出传媒+X”融合型经营的新路径。


媒体融合与制度建设:从物理拼接到系统重构

 

2024年,中国报业的融合进程呈现出从内容驱动数据驱动、从媒介合一平台化生产的趋势。融合机制不断完善,传播效能持续释放,初步形成了以内容为核心、技术为支撑、组织为保障、制度为约束、人才为驱动的系统结构。从平台矩阵建设到智能化工具导入,从组织流程优化到意识形态治理强化,媒体融合正迈入深层协同、系统重构的新阶段。

全媒体矩阵加速构建,平台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全国报业新媒体体系持续拓展,平台化运营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共开设852个手机客户端、9393个微信公众号、831个一级新闻网站,新媒体用户总量达104.9亿;200余家报纸新媒体用户突破千万,《江阴日报》成为首个新媒体用户破千万的县级报纸;头部媒体加快构建全平台分发能力,《北京日报》在各大平台运营账号超350个,形成多端联动的传播矩阵;区域化云网架构加速布局,甘肃日报新媒体体系实现全省覆盖,《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连接全区旗县区,融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机制创新向纵深发展,从流程协同到治理升级。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不仅依赖技术工具,更依赖组织体系与治理机制的建设。2024年,大多数报业集团已建立采编发一体化流程,实现从采集、编辑、审核到分发、反馈的统一管理,打破了部门壁垒,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也为数据驱动型传播奠定了基础。融合机制正从流程协同走向制度重构。全国2255家报纸普遍建立采访管理、发稿审批、内容审读、绩效考核等五大制度体系,推动流程规范化、责任清单化与结果可追溯。尤其在新媒体领域,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山东、福建、重庆等地将公众号、抖音号等统一纳入审读流程,并推行账号实名与发稿责任人相配合的制度,强化导向把控。比如,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蔷薇系统全年审读65万篇稿件,识别问题超万起,构建起涵盖预警、纠偏与问责的嵌套式内容治理机制,显著提升了报业的融合治理能力。

内容生态不断演进,产品形态加速多元化。当前,内容供给模式正从栏目+版面产品+场景转型。大量报社围绕专题化、可视化、互动性内容推出多样化传播产品,如微视频、H5页面、互动话题、新闻游戏等。《黑龙江日报》镜头里的黑龙江系列融合短视频、图集、音频等表现形式,全年发布62期,总阅读量超1500万次,体现出区域媒体在视觉+场景叙事方面的能力拓展。新闻+”战略持续推进。部分报社打造应用型内容生态,融入生活服务与商业入口。比如,《南方都市报》推出“N视频客户端,融合短视频、直播、社交互动与政务服务,打造新闻传播与本地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内容生态。

智能技术持续赋能,传统体系日益精细。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台成为推动媒体融合的关键节点。多家报社部署AI写稿、语义分析、智能审核、用户画像等工具,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强舆情响应与精细化运营能力。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AI推荐系统,结合机器学习与编辑干预,精准匹配用户兴趣,优化内容分发路径。虚拟主播、语音播报、自动问答等应用正进入日常播报流程。《新华日报》上线《AI语音新闻》栏目和智能问答助手,为用户提供语音导读与简要资讯服务,初步实现人机协同新闻生产流程,扩展传统报业在内容表现与技术融合上的边界。

人才生态结构优化:从岗位替代到平台驱动。融合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支撑。2024年,全国报业从业人员达18.5万人,同比增长2.7%;记者持证率超55%,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达2.5万人,人才结构呈现高学历、高专业化、高平台适应的趋势。采编、技术与新媒体岗位持续扩张,传统发行岗位则减少13.3%,显示出分工重心正向内容与技术协同转型。然而,薪酬激励机制滞后,人均薪酬下降3.8%,党报降幅最为显著,区域间差距扩大,制约人才流动与创新活力。当前95%以上新媒体人才集中于党报与头部媒体,地市及以下机构人才空心化问题突出。

理论宣传与舆论引导:从传播内容到凝聚共识

 

2024年,全国报业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国家战略部署,全面提升理论传播力、议题引导力、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

创新表达理论宣传,构建强信仰、高共识的传播场域。2024年中国报业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与国家重大活动展开了全方位、系统化的理论宣传实践,在理念更新与机制创新中探索出一条高效传播路径。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主流媒体,通过微镜头、微观察等微型叙事,增强报道的生活质感与亲和力;行业类与人民团体媒体则凭借对特定受众的深度理解,采用精准滴灌策略,让总书记形象与思想深入特定领域与群体;而地方党报则依托方言、地标、乡情等元素,在总书记考察当地时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咱家的事,实现认知、情感与行动的共鸣效应。

在理论传播不断面向大众化、可感化的背景下,主流媒体正通过内容形式与传播路径的系统性重构,搭建理论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当前主要探索出以下三种策略。

一是四维转化法:构建认知与情感的传播通路。理论传播呈现出文本、视觉、情感、技术的四维递进路径。首先,通过语言转化将抽象术语转换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其次,借助符号建构,运用方言、地标、文化图腾等具象元素激活记忆锚点;再次,利用情感唤起,讲述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共鸣;最后,通过技术赋能,依托分众平台和算法推送,实现精准触达。以人民日报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总书记两会时间系列短视频为例,该项目将新质生产力”“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术语转化为小车间里的创新力”“村口板凳上的民声等口语化表达;融合代表委员家乡的方言金句、民族服饰与地域符号,构建可识别的文化锚点;通过讲述人大代表为乡村小学修操场、政协委员为老年人争医保等贴近现实的故事引发共鸣;并依托新华社客户端、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多平台分发,让百姓看得见、听得懂、有感觉、记得住

二是微宏观融合叙事:小切口展现大格局。媒体普遍采用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将总书记的宏观战略部署通过微观个体、小空间和生活细节加以呈现。例如,《河南日报》在习近平总书记兰考调研十周年节点推出新质生产力19城调研行,通过展现总书记与群众互动的细节,强化总书记就在我身边的真实感。重庆媒体则在总书记视察期间使用方言表达、选取熟悉场景,将长江治理这一国家战略转换为百姓日常经验,从而提升理论宣传的心理贴近度与叙事温度。

三是基层传播范式:服务渗透理论认知。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式传播路径,地方媒体探索出一种服务与浸润相交互的理论传播新范式,即先帮你办事、再跟你唠嗑。通过将总书记思想内嵌在惠民实践、基层治理、文化场景中,营造一种生活即理论的传播氛围。

扎实推进主题宣传,巩固高认同、广覆盖的舆论阵地。2024年,全国报纸出版单位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围绕经济民生、文化认同与国家战略,持续推动重大主题宣传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有机融合。全年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全国两会、党纪学习教育等关键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系列报道。为更好适应全媒体传播格局,报纸出版单位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不断推进机制协同与流程创新。

一是构建集约高效的统筹机制,提升传播组织效能。一些报业集团统筹主题宣传策划,实现策、采、编、发、评一体化协同。集团总部统筹策划方向与人力配置,业务部门组建灵活小分队,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宣传精准落点。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中央媒体,依托中央厨房+区域联盟机制,打造了《奋进中国75年》等12个系列专题,构建起报、网、端、微、屏多平台联动的传播矩阵,月度触达用户峰值达8.7亿人次。

二是将主题宣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价值共识广泛传播。报纸出版单位主动嵌入少先队活动、大学思政课程和党员教育体系,实施分群体、分场景、分平台的精准传播策略,提升内容的针对性和接受度。例如,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党史研究部门提供权威内容支持,短视频创作者拓展传播半径,社区组织引导群众参与,共同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多主体协同的全域传播网络,显著提升信息渗透力与用户触达率。

三是创新叙事方式,增强宏大主题与个体经验的情感连接。报业单位注重将人民性嵌入政治性表达,推动国家叙事向民生场景延伸。比如,新华全媒+”推出的《山河向荣 与国同庆》专题报道,将天安门广场的国庆盛典与贵州册亨香蕉园的民俗活动并置,宏大仪式与生活细节交相辉映,生动展现了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交织共鸣。这种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报道策略,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也推动重大主题宣传从政策传达走向情感激发和价值认同,夯实了主流舆论阵地的群众基础。

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打造多功能、重实效的服务平台。2024年,中国报业在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共服务拓展方面实现了从静态报道动态服务、从公益传播社会治理的跃升。新闻传播系统不再只是信息传递的通道,而日益成为连接国家政策与群众利益的关键桥梁,推动媒体在新时代中全面承担起政治引导者、公共服务者、社会协调者的多重角色,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传播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公益传播方面,全国1396家报纸全年共刊发公益广告70017版,虽同比下降5.1%,但内容更加聚焦,议题更贴近社会热点。共有246家报纸参与社会公益捐赠,累计金额达1.9亿元,同比增长5.6%。其中,《健康时报》与支付宝合作开展名医值班室公益项目,全年策划健康主题周30余次,累计公益服务覆盖上千人次,有效提升了内容型专业媒体的公共服务力与社会影响力。

公共服务方面,报业持续推动智能化平台建设,拓展群众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的渠道。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全年受理群众和企业留言超过500万件,获得省部级一把手批复逾240次。根据相关统计,该平台在互动回应数量上实现明显增长,成为政民沟通的重要通道。地方党报亦持续创新问政机制。《新疆日报》建设石榴云12345”平台,受理群众诉求超2万条;《贵阳日报》打造相悦服务中台,联动730余家市县级单位及志愿服务力量,推动基层问题闭环响应。

2024年,报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呈现出三方面突出特点:一是融合公益理念与服务实践,将社会关怀内嵌于内容供给与品牌构建中;二是推动服务型平台机制创新,通过数字化系统与层级化管理优化问题响应流程;三是构建参与式传播生态,实现媒体、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些实践不断拓展了报纸媒体的公共服务边界,强化了其作为社会信任中介与舆论枢纽的功能定位。

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从平台拓展到内容深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创新开展网络外宣,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2024年,全国报业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呈现出主体多元、内容创新、技术赋能、分层协同的系统发展态势。

海外传播网络持续拓展。2024年,全国报纸海外发行总量达190万份,外文新媒体平台用户近10亿,外文网站用户达3.9亿,同比增长16.3%;外文客户端的境外下载比例高达70.1%,全国报纸开设的外文客户端语种持续扩展,涵盖英语、法语、俄语、葡语、西语、蒙古文等十余种,体现出国际传播平台在多语种覆盖能力上的持续优化。社交媒体矩阵加快扩张,报纸类境外账号总数达1598个,同比增长22.5%。其中,《环球时报》英文账号订阅数位居首位(643.1万),《人民日报》覆盖语种最多(16种)。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三大主流媒体,合计占据外文新媒体用户总量的81.1%,构建了以国家级媒体为核心的国际传播主阵地。

支撑国际传播中心建设。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国际传播中心逾120家,其中省级中心近30家,市县覆盖率分别达78%35%。报业不仅是许多中心的牵头单位,即使在其他部门主导的项目中,也往往作为内容生产与话语转化的关键力量,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中坚地位。

内容多元拓展深度精耕。国际传播内容呈现多元拓展与深度精耕并进的趋势,主要体现为以下五方面特征:一是领袖思想阐释多维深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多语种、可视化、故事化传播;二是重大议题叙事形式创新,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语,以文化化、情感化手法演绎全球性话题;三是文化表达实现分层转译,传统文化借助数字人、8K+VR等前沿手段传播,当代文化则结合熊猫IP、电音、短视频等形式,提升跨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四是地域特色塑造差异化叙事,各地媒体打造本土传播品牌,如云上岭南”“灵感中国”“草原温度,构建区域性叙事新表达;五是技术创新重塑传播生态,微短剧、AR地图、区块链分发平台等新技术广泛应用,推动报业内容形态向立体化、智能化、场景化跃升。

2024年中国报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探索前行,报业不再单一追求总量增长,而是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能力转型功能再定位。当前,中国报业正处于提质升级的换挡期、拓展赛道的转型期、深化改革的发力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亟须以战略眼光谋划未来,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变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一是以推进系统性变革为牵引,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营模式、贯通事企管理、优化结构布局。二是以实现数智化发展为关键,更好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趋势,提高科技赋能力度深度广度,从报媒向融媒、智媒转变。三是以建强人才队伍为基础,深化互联网思维和融合传播理念,加强全媒体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四是以打造文化服务综合体为方向,推动报纸出版单位迭代产品服务、更新产业形态,从新闻+”走向传媒+”“文化+”,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