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自我革命不停步 智媒发展新格局——中青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四点思考

作者:张坤 更新时间:2025-09-24 来源:传媒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中宣部指导、团中央书记处具体领导下,中国青年报社立足自收自支实际,十余年自我革命不停步,在前两轮“融媒小厨”和“可视化融媒云厨”基础上,正在推进新一轮可视化“人机协同 智慧生态”系统性变革,取得初步成效。已形成了“报、网、端、微、抖”协同联动、一体发展、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全媒体传播矩阵,主力军全部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新文化业态基本构建成型。

在近期中宣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评价体系中,中青报各项主要指标始终处于第一方阵;“青蜂侠”成为头部短视频品牌;在第34届中国新闻奖、第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报社获7项荣誉,包括2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个长江韬奋奖;2024年,歌曲《如许》获得“五个一工程”奖;近年来有两篇报道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报社文化建设也有声有色,近年来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面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一时代课题,主流媒体在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如何推进?笔者结合中国青年报社的实践,分享四个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1

“融媒小厨”启动三轮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大动能”

2017年,中青报立足自收自支实际,推出经济适用型“融媒小厨”,集中有限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移动化优先,一体化转型,不设单独新媒体部门,不设分管新媒体领导;移动优先,先网后报,一人一支队伍,一次采集多端发布。同时,自主研发的移动采编系统实现全流程应用。

2022年,中青报提出“没有可视化就没有报人的明天”,建设“可视化融媒云厨”,可视化重塑全媒体精兵,相关培训和成果纳入中宣部全媒体采编人才培训教材中,全媒体用户数量突破3亿,并与全团新媒体平台深度融合。

2025年,开启新一轮可视化“人机协同 智慧生态”系统性变革,用可视化人机协同重塑高质量智媒人才。

与全员“下厨”相配套,十余年来,中青报深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例如,创新构建以“三维”机制(制播组、运维组、品控组)为核心的全媒体一体化协调机制,负责对重大选题、内容产品、文化新业态等项目进行研判、评估、考核。此外,还推动国际传播、青“评”、青蜂侠、技术中台等一体化融合机制,推出可视化协同创新实验室和多米巴六边形创新小组等,相应对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改革、调整。

释放改革“大动能”,与中青报立足党的青年工作定位、研究青年问题、探索青年思想引领的深度紧密关联,这也是中青报每一轮体制机制创新一以贯之的目标方向和使命担当。

新时代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中青报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做好大学生等青年的思想工作持续推进,久久为功,引导广大青年全面理解、深刻感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心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抓住团员青年、抓住校园媒体、抓住青年创业群体,是中青报独特的青年群众路线。

报社选派骨干记者奔赴祖国各地,报道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等工作;报道广大青年在“挑战杯”“创青春”等竞赛活动中展现科技创新活力,在西部计划等实践项目中彰显卫国戍边担当;报道面对脱贫攻坚、防汛抗震抗旱救灾、大型赛会服务等急难险重任务,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以实打实的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大国战略博弈日益激烈,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我国青年群体的类型和构成越来越多样,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对中青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如何密切联系、有效服务、有力引领青年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找准当代青年的最大公约数,把最广大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必须回答好的重大课题。

当好桥梁纽带,是共青团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报社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找准工作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争取最广泛地把青年凝聚起来,把蕴藏在青年中的无穷动能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动力。

在优质内容供给方面,中青报高度重视目标用户研究,尤其抓住当代青年特点,研究、回应他们的急难愁盼:实现定制化生产,精准化传播;有序组织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不断丰富信息内容;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让报道选题、内容、文风更加贴近用户需要。

2

推进五大版块一体化融合,聚焦应用“高效化”

中青报十余年磨一“厨”,推进内容、技术、管理、运营、团务五大版块一体化融合,并配套创新“五类融媒人才”机制,推出《“十四五”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划》,建设“青年编委会”“全媒体人才库”等,加强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和高质量人才培训,还创建“青年公寓” “暖春同行工程”“轮岗锻炼”等服务举措,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平台留人、情感留人。

只有事业高质量发展,才能检验智媒人才培养和相关机制成效。中青报不断探索“品牌的产业锤,思想的产品锤”等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模式;探索将AIGC等技术赋能内容平台建设全过程,以“青言青语”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探索“青波指数”等自主科学创新效果评价机制。

近年来,一支高质量智媒人才队伍逐渐成长起来,全媒体内容精品不断涌现。从《青年大学习》系列团课,到《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系列报道;从“强国一代有我在”,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从阅读量近10亿次的《头条里的青春中国》MV精品,到励志电影《中国青年:我和我的青春》;从打造“网上思政云平台”,承办“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到参与承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等;从推出《我站立的地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等可视化精品,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阅读行走、育人向未来等引领性话题。这些精品内容,体现了智媒人才队伍的不断进步。

今年,报社在“数智记者矩阵”基础上,创新打造跨部门跨专业“蜂巢型组织架构”——“六边形小组”,解放年轻人创意生产力,技术中台推出可视化智能审核、媒资库和智能体等新服务功能,深度整合AI技术与采编业务流程,逐步实现从“人工主导 内容生成”到“人机协同 智慧生态”的数字化转型。“90后”为主的主创团队创制《神话人物“逛”天宫》等系列移动互联网人机协同爆款精品。

中青报高度重视青年理论阵地建设,注意用贴近青年的叙事方式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目前,每周出版的《思想者》理论版,是中青报的王牌栏目之一,陪伴一代代中青年学者走过不同历史时期,在学术界享有美誉;《大思政》版,是4年以来专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重要论述打造的专版,直接面向高校、面向大中小学生群体,探索全国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的广阔实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在这些领域面对的困惑和解决方案,影响力越来越大,是许多青年思政教师手边的“参考书”;每周出版两次的《青年话题》评论版,坚持问题导向,态度鲜明、文风活泼、小切口回应青年群体在成长成才过程、环境方面的困惑和诉求,是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社会生活的常态化解读,很多话题具有破圈效应,是理论传播触达受众、引起互动的关键一环。

2025年初以来报社进一步融合理论、评论工作,各有侧重又相互配合,收到较好效果。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成立30余年,每周不间断开展青年问卷调查,是国内唯一坚守的平面媒体青年民意调查机构,近年来在青年问题、社会舆论和议程设置方面,尤其在若干重大事件和国际传播中,为办好青年理论阵地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报社高度重视青年理论传播的融媒生产,“大思政”模块已经实现理论传播的报、网、端贯通,相继得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网信办的高度肯定和支持。其中,中宣部支持中青报在客户端打造青年化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精准样本分析与大数据相结合的青年研究能力,打造海量青年实践、问答、课程汇聚的“大思政”平台,打通理论通向青年的“最后一公里”;网信办授权人民网和中青网两家,打造“网上思政云平台”,每年联合参与打造“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型主题大思政课,成为新型青年思想引领平台,2024年荣获中国新闻奖。

下一步,中青报将进一步深化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能力建设,加大互动型理论融媒生产,打造党的理论指引与青年思想需求有机结合的报、网、端等立体化融媒传播能力,形成青年思想引领高地。

3

助力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承等新赛道,跑出突围“加速度”

赓续中华文脉,担当文化使命,向中外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中青报近几年平均每年承办近百场中外青年外交活动,推出了一系列青年特色鲜明的国际传播精品,初步构建了海外互联网账号、海外直投、KAB全球青年创业项目等海外影响力媒体矩阵、渠道和平台;积极参与承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已成为内外宣同步、加强国际传播的第一方阵主流媒体。

中青报近几年不仅有计划地打造了一支近百名在国际传播方面能征善战的可视化全媒体精兵,还重视全员文化传承素养提升和内外宣同步探索,开展“五四”青春晚会、华服日、非遗晚会、百所高校“校博联展”等海内外青年参与的活动。今年以来,中青报以“六边形小组”为主的青年人创新推出中英双语MV 《平行世界企划》《青春读行侠》等几十条人机协同创意作品,成为“文化产品出海”又一探索。例如,2025年7月14日至17日,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苏州成功举办。中青报作为论坛主要参与单位,负责相关活动的举办及传播报道。

图片

中青报积极参与主办2025年全球青年发展项目周活动。报社与联合国儿基会积极协调,将“青年潜能”项目融入项目周活动,邀请绿色创业领域10个国际项目和10个国内项目骨干参加项目周,并做好对接。

同时,中青报积极参与承办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该论坛于2025年7月16日举办,围绕驱动绿色未来,AI+绿色消费的新机遇,青年消费新场景、新趋势、新业态,共创低碳星球等议题交流。吸引了来自50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的各界代表约150人参与,各国青年部长、青年组织负责人与各国青年领袖、青年项目骨干齐聚一堂。论坛邀请10位嘉宾进行主旨演讲,8位青年代表对话交流,通过“大咖声音+青年视角”的组合形式,让绿色发展的讨论既有高度又接地气。从AI技术如何优化能源配置,到青年消费习惯如何推动可持续产品创新,多元观点的碰撞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中青报还积极参与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各活动报道,参与举办“中外青年博主交流共创营”活动。面向国内外百万级以上新媒体创作者,通过深度行走与共创,向全球青年讲述青年故事、倡导青年发展、引领青年健康生活方式,将形成“论坛+城市+博主”三位一体的整合传播新模式。活动期间,博主们通过线下深度体验与合作共创,用镜头记录中国城市风貌、青年故事与传统文化,并通过多语言、多平台向全球传播,打造兼具温度与广度的青年交流传播样本。在交流初期,中外博主自发“破冰”,现场互动自然、氛围活跃,全程英文无障碍交流。外方博主配合度高,主动参与共创。Benji与中方博主自主录制“中外零食互换”视频,受到广泛关注。外方博主在当地受到热情欢迎,受邀参观多家本地组织机构,并在城市街头被路人认出、合影,“路转粉”现象频现,民间交流特色显著。

再如,在海量信息奔涌的当下,能获得高流量的新闻作品很难,中青报系列报道《探寻文化中国的青春密码》经努力获得较大的影响力,这得益于独特视角与创新表达。这组报道精准发力,激发“Z世代”文化探索欲。青春叙事,打造“我在文化传承C位”。捕捉网感,玩转传统文化潮流新表达。

《探寻文化中国的青春密码》就像一位懂行的青年挚友,精准捕捉国潮兴起这一文化风向标的转变。开篇即点明,中国广袤国土与悠久历史藏着无尽文化宝藏,激发青年的探索欲。以往常被视为刻板的传统文化,乘着国潮东风,成为他们追寻、贴近的对象。报道聚焦“国潮成为青春风尚”,揭示背后的创意与热情,无论是博物馆“整活”出圈,还是文创品牌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都让青年看到自己对文化潮流的参与和影响,怎能不主动点赞、转发?“馆长来了”栏目,直击青年对博物馆的好奇,用青年视角与馆长对话,使高冷历史变得亲切可感,让人在逛馆时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潜心走进历史,理解“何以中国”。这波操作,直接拿捏了青年的心。

中青报这组报道化身“青年文化代言人”,摒弃某些宏大叙事带有的生硬感,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故事:江苏苏州舟山村一位女青年在橄榄核上精雕细琢,赋予传统核雕新生命,一刀一凿刻下的是对非遗传承的执着;一位中学生和小伙伴组成助力团,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添砖加瓦,用行动诠释青春与文化传承的深度绑定⋯⋯这些故事的主人没有高高在上的光环,就是你我身边热爱中国文化的同龄人,让读者产生强烈代入感——“原来我也能在文化传承中当主角”。当看到自己的文化激情被看见、被认可,自然会有更多人对报道“路转粉”,为其推送、唱赞,长尾效应直线拉满。

4

做强平台渠道创造共生性价值,提升服务“链接力”

中青报依托团组织,用互联网思维主导组织等资源配置,通过十多年努力,已构建覆盖全国2000多所高校大学生成长平台,包括6000多中青校园媒体、几百个高校KAB创业俱乐部等,逐步健全了大学生通联队伍、海外青年人脉资源渠道,同时正在构建以系列“青年书店”为代表的主理人矩阵,打造“青春小店”新阅读新消费成长型平台,把“非遗、国潮、时尚、研学、文旅”等与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结合。打造更自主可控新型智媒平台的“人机协同 智慧生态”。

图片

中青报利用自有大数据舆情系统、全青社会调查系统、大学生调查系统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画像。丰富的舆情和民调数据,使得中青报有能力全面、深刻、精准把握青少年群体的状态和需求,从而提高内容质量、提高议程设置能力。

从渠道来看,除紧密服务团组织、团员青年外,中青报还打造了校园媒体、校园通讯社、KAB等直接触达青年的渠道,紧密服务校园媒体社团和创业青年,把工作对象变为工作力量。校媒渠道建设已经是第17个年头,对全国千所高校的校园媒体深度赋能,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建党百年、建团百年、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北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等重要时点,与大学生记者共创产品,请大学生讲给大学生听,同辈视角的党的创新理论解读,既丰富了媒体的内容创作,也通过一项项活动,直接触达青年,反映青年呼声和获得感。

KAB渠道覆盖、扶植了千余所大学的数十万名创业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从中青报提供的KAB课程中获益,实现了创业梦想,也创造了就业岗位。他们的故事既是新的案例教材,也是丰满的报道素材。

未来中青报将继续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阵地的职责和使命,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年抓住属于这一代人的机遇,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突击队。

下一步,中国青年报社将继续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的步伐,努力建设党在青年领域特色鲜明的新型主流媒体。

作者系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