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矩阵聚人 平台造圈 ——教育垂直板块转型实践路径
传统媒体在教育垂直板块应该如何发力,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以系统性思维指引变革实践,以新技术推动新质生产力,以小记者项目为核,从机制革新、数字化赋能、生态构建三个维度开启教育垂直板块的转型探索,通过“矩阵聚人、平台造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重突破。自主研发的小记者云平台先后获得多项荣誉,目前已被40多家媒体同行借鉴。
机制革新:激活生产关系的底层重构
在移动传播与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媒介生态的当下,传统媒体在教育垂直领域的转型已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性变革。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以“矩阵聚人、平台造圈”为策略,通过机制革新激活组织活力,以数字化平台重构服务场景,在教育领域形成“本地生态圈”与“全国生态圈”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在于打破旧有生产关系的桎梏。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通过“机制双轮”实现组织活力再造。
1. 管理架构扁平化与项目制运作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小记者团前身是金华晚报小记者团,创办于1997年。2021年,金华日报社设立教育融媒中心,开启转型之路,将报纸(金华日报和金华晚报)、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与人员重组。2023年初,原金华日报社、原金华广播电视总台融合成立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为发挥融合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教育垂直板块,通过“揭榜挂帅”成立了教育行业专班,同时注册成立小记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行部门+公司一体化运行。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育团队采用互联网公司扁平化架构,取消传统职级壁垒,以项目制方式分配人力资源,形成“哪里需要到哪里”的团队文化,努力推进事业发展。各项目牵头人相当于项目经理,制定工作规划和工作清单,细化任务与分工,责任落实到人。管理团队对各项目运作全力支持、充分授权,并建立奖惩机制,项目收益与个人息息相关。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团队贡献值”还与月度、年度绩效进行挂钩,形成“人人都是负责人”的创新氛围。这种机制显著提升了团队执行效率与创新活力,使教育板块运营取得长足进展。
2.薪酬体系重构与价值导向
主流媒体记者介入教育领域既是情怀也是使命。“优化地方教育生态,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这一使命感和传统媒体人直面新媒体冲击的豪情,成为团队成立之初的精神支柱。
教育团队摒弃纸媒原有的“版面分+稿分”单一考核模式,建立以“贡献度”为基准的薪酬体系,可量化指标(如稿分、版面分、新媒体编辑分、带小记者做活动分等)与非量化指标(如做活动策划方案、品牌形象推广等)相结合,个人绩效与团队目标深度绑定,“七分科学三分艺术”。这种机制使团队中的个人被激活,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造”,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渠道传播、产业经营等各方面能力与效率。
2024年,教育行业专班17人共编发纸质版面1000多个,365天无休运营两个公众号和一个客户端频道,推出公益活动300多场、经营类大型活动6场,小记者规模已从2020年的2万人增至4万人。
3年来,小记者云平台先后获评地方党媒融合发展创新项目、全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浙江省报业创新项目等荣誉。
数字化赋能:构建生产力跃升的技术底座
技术革新是传统媒体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以“平台造圈”为路径,搭建小记者云平台,由此及彼,由本土走向全国。
1.小记者云平台:从工具到生态的进化
金华晚报小记者团2018年借力启动数字化平台研发,并完成基础应用,2020年下半年,原金华日报社投入资金和人力,自主研发功能更加先进的小记者云平台,并于2021年元旦正式上线。2023年初,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后,对该项目给予更多关注,并接续研发。目前,小记者云平台已形成覆盖小记者端、学校端、商家端等五大端口的数字化平台,一码解决会员管理、活动报名、微信服务号关注、稿件编审、稿费发放等功能。值得称道的是,平台注册用户均为付费用户,用户管理体系科学,具备精准触达能力,可实现小记者用户近100%留存,以及颗粒度细到班级的精准推送,比如某项活动仅需某个区域一年级用户参与,平台在推送时就会精准下发给这部分用户,而不会打扰其他用户。
2.数据驱动的内容生产与传播
小记者云平台年接收稿件量达10万篇,每年增加3万多名付费注册用户,每年发起近300场线下活动,形成了“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上沉淀”的服务闭环。
小记者云平台的应用,为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小记者业务和整个教育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通过平台化运营延伸出研学旅行、活动定制、课后服务、赛事组织、会展策划、教育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产业链条从幼儿园延伸至大学。
依托平台沉淀的用户行为数据,教育团队构建了“需求洞察—内容定制—效果评估”的精准传播体系。例如,通过分析家长对升学政策的关注度,团队以“做家长好帮手,孩子的好朋友”为目标,联合高校打造萌娃团,并创办了《萌娃画报》,3年间走进3万多家庭。同时,通过举办“新势力教育展”“中考咨询会”“高考招生咨询会”等大型活动,联动学校、培训机构、教育部门,形成媒体搭台、多方共赢的服务生态。
通过数据反哺内容和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小记者云平台服务数万学生家庭,扩大了媒体影响力,也使教育板块新媒体矩阵用户量稳居浙江省前列。
生态构建:从本地深耕到全国共振
传统媒体的困境缘于读者流失,如何找回流失的读者是转型要义。教育的特殊性是相关各方有共同的纽带——孩子,孩子背后是家庭、学校、教育职能部门、培训机构等,而媒体人做教育必须把社会公益属性放在第一位,着眼点是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情怀和使命感,是传统媒体人在教育领域突围的不竭动力。
1.深耕本地:“创造被需要”
转型之初,传播渠道包括纸媒、客户端教育频道、浙中教育公众号、金华小记者服务号等,努力拓展在教育圈和家长圈的话语权。数字化平台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抓手,从单一提高工作效率转变为“为孩子成长提供可能性”,通过强化用户意识、贴近群众需求,努力在相关群体中“创造被需要”。
最初,都市类报纸创办小记者项目,与报纸的推广发行相关联,在转型之初必须切断这一关联,重塑逻辑,以“为孩子成长提供可能性”的公益与商业共生行为进行拓展,历经C圈(被动、单向)—O圈(互相需要的闭环)—生态圈(多元、有机)的变迁。
教育团队以服务为核心,从采编工作向媒介素养领域全面扩展,每年策划300多场活动,并整合资源提供各种成长权益,通过与省内兄弟媒体合作把成长权益扩大到全省各地。以2025年“六一”儿童节为例,团队推出“六一,我们的礼物”6场公益活动,包括组织200个家庭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面对面,200个家庭免费观影,50个家庭探访大国工匠、无人机体验等。
小记者云平台运作团队始终把孩子成长放在心里,有温度有情感地开展工作,以优质服务获得了认可与信任,把家长、学校、教育圈等各界资源聚集了起来。
2.全国生态圈:技术输出与价值共创
历经多次升级迭代,小记者云平台已从单一解决内部业务问题升级为助力“媒体小记者+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提供商。2023年以来,在本地运营的基础上,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启动“小记者云+计划”,通过技术输出与运营支持,以数字化手段服务传媒教育产业升级,并与媒体同行共同构筑以小记者业务为核心的新型教育产业生态,形成“技术共享、生态共建”的行业协同模式。
小记者云+计划,“+”就是做加法,从平台自用到资源共享。一是加功能,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不断升级平台,完善功能,适配各地开展多样化业务。二是加服务,平台能够快速响应,提供优质服务,为兄弟媒体及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体验。三是加运营,平台不断引进先进运营理念,提供可复制的活动方案、可落地的教育资源,助力媒体更好地开展教育产业运营。
2023年3月至今,已有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湖北等12个省40家兄弟媒体加入小记者云+计划,这不仅是同行对项目和产品的认可,更是对其蕴含的转型方向和逻辑的共鸣,一个有共识的主流媒体教育行业生态圈正在形成。小记者云+计划是一项由己及人、服务媒体圈同行的计划,因更多同行的加入带来互相促进、互相成就,构建了更完善的云+平台,资源共享、抱团突围,共同探索传统媒体转型实践。
转型不是“颠覆”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在教育板块的转型实践,可概括为遵循了三个关键逻辑:
1.用户为本的服务重构
通过“需求洞察—场景适配—情感连接”路径,将用户从“读者”转化为“参与者”。小记者云平台的“成长无限可能”理念,彰显了公益性,使得品牌被广泛认可和接纳,通过300余场公益活动和成长权益包,实现付费注册用户留存率近100%。
2.技术驱动的能力进化
自主研发的小记者云平台从“技术应用”到“技术创造”,不仅解决了内部效率问题,更成为“媒体小记者+教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服务提供商,充分体现了技术赋能的乘数效应。
3.生态协同的价值跃迁
通过“本地深耕、全国共振”的双圈策略,小记者云平台实现了从单点盈利到生态共赢,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结语
小记者云平台的运营理念体现在,以系统性思维重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适配逻辑,通过分配机制革新激活组织活力,以数字化平台重塑服务场景,凭借内在生长力构建“本地—全国”双生态圈,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在教育板块实践与转型中,地方媒体最大的优势是“公信力+本地资源”。转型不是“颠覆”,在新时代,传统媒体人一样可以有所作为。在小记者云平台这一运营4年的转型实践中,领导意识先行、团队机制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让项目和团队焕发了新生机。
(作者单位: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业》2025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