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聚焦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大会丨“新质AI媒”智能生产体系建设项目——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案例介绍
编者按:
5月21日,由中国报业协会、山东报业协会、大众报业集团、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主办,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承办的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大会在潍坊召开。与会代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深入探讨行业经营管理话题,分享经营管理经验,探寻新时代报业经营管理的发展之道。本网选取其中部分交流材料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均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培育和塑造媒体新质生产力,事关忠实履行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事关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全局。在此背景下,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立足党媒自身资源优势,紧抓用户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先行先试,启动杭报集团“新质AI媒”智能生产体系建设项目,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技术迭代、管理创新,努力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提供坚实支撑。
一、项目介绍
坚持“创新引领、需求驱动、技术赋能、稳慎发展”的整体原则,构建起“新质AI媒”智能生产体系“1+3”整体架构:以“新质AI媒”创新应用中心(编辑部)为核心,下设采编部、技术部、综合部,统筹资源整合、要素配置和创新发展布局;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建设“资塔”媒资系统、“智眸”AI工具系统、“质能”AI指数系统,打造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规律的一体化工作平台,实现从选题策划、素材采集、内容生成到传播效果评价的全流程智能化迭代升级;以实施2024年度首批12个重点项目(产品)为牵引,加强应用、注重输出,聚焦主题报道、技术中台、数字形象设计等领域,不断推进项目(产品)研发培育和成果转化落地,力促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
二、项目创新性
遵循“适合管用、安全可靠”原则,聚焦地方媒体实际应用场景需求,讲求投入产出的效费比,以较小投入实现最优效能。
1.内容生产创新。构建起“策采编审发”一体化智能生产体系,覆盖稿件自动生成、虚拟主播播报、多模态内容创作等应用场景,内容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建设“新质AI媒”创新应用中心(编辑部),作为研发、测试、推广AI产品的内容生产平台和公共物理空间,兼具主题报道统筹指挥、重大项目推进建设、重点产品策划生产、重要AI技术整合研发等功能,全面夯实集团智能生产体系建设底座。
2.平台整合创新。坚持集团层面“一盘棋”发展,完成本地化部署的“资塔”媒资系统一期建设,在打通集团内部媒体资源的同时,对媒体数字资产实施集中存储和管理,更好提高存储安全性和使用便捷性,形成共建共享的智能化媒体内容生态(目前已完成集团73万个版面、368万篇稿件、198万张图片等数据的入库,供检索使用)。
3.技术应用创新。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智眸”AI工具系统,支持慧眼选题、智能搜索、写作助手、美编设计、视频创作、内容审核等多模态内容生产,并与现有采编系统无缝对接,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分发”。
4.评价体系创新。对标中宣部对主流媒体所办新媒体生产传播效果的评价体系,结合集团工作实际,搭建“质能”AI指数系统,及时跟踪新媒体账号和稿件在各渠道的传播情况,实现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估和可视化展示。
5.体制机制创新。成立跨单位、跨部门的AIGC专项工作组,制定《杭报集团AIGC赋能媒体内容生产框架方案》《“新质AI媒”创新应用中心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战略规划、运行机制、激励扶持、风险管控等制度体系,确保技术应用与主流价值导向统一。
三、目标用户群体
对内,以采编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为集团各媒体和广大采编人员打造一个实用、易用、高效、高能的AI技术平台,更好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对外,主要面向读者用户和企事业单位,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新闻推荐、多元化内容呈现、互动式产品体验,增强用户黏性、盘活用户存量、拓展用户增量;另一方面持续面向杭州市直机关单位、区县(市)融媒体中心、文化产业机构等,输出形象宣传、便民服务等AI产品的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方案,更好助力区域媒体融合发展。
四、项目亮点
1.务实发力。秉持“实在、实干、实效”原则,主张技术赋能与业务需求有机结合,聚焦媒体内容生产的核心痛点,选择适配性强的成熟技术赋能内容生产,科学研判AIGC应用场景,推出实施切实可行、性价比高的项目(产品),让技术真正“为我所用”,实现生产品质和传播效果双丰收。
2.稳慎发展。坚持试点先行、谨慎“落子”,分阶段、有步骤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前期,重点做好调研学习、谋划筹备和向上争取工作;项目建设阶段,采取“小步快跑”策略,优先选择试点项目进行技术论证,以“局部验证—经验复用—全域推广”模式,稳慎推进“新质AI媒”智能生产体系建设。
3.跨媒协作。主动打破传统媒体部门界限,以项目制、专班制为牵引组织AI产品创新研发,鼓励业务骨干跨媒体协作,最大程度集聚优质资源,减少重复投入,全面激发团队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形成更为鲜明的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推动项目长期可持续发展。
4.严把导向。始终将导向管理作为项目长久发展的“生命线”,坚持AIGC产品与传统报道、新媒体报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严格执行采编管理要求,强调把好导向关;对引入的AI技术加强包括内容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的整体评估和把控,在鼓励创新探索的同时,切实守牢安全底线。
五、主要技术应用
1.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用于文本的生成、理解和分析,极大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提供智能检校功能,提升审核质效。
2.文本和图形向量化技术。将媒资转换为向量后,实现基于意图的精准搜索以及自动化标签管理,极大提高使用效率。
3.多模态图片视频智能打标与语义检索技术。基于多模态模型,实现对海量媒资的自动化标注和语义检索,提升媒资管理效率。
4.Diffusion图像生成技术。基于文本描述生成高质量图片,减少设计师重复性工作,提升新媒体创意设计效率。
5.图像识别技术。用于图片的生成和处理,既能实现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还可以对图片进行分类、标注。
6.实时语音识别技术。支持语音实时转换为文本,应用于采编记录、采访速记等场景,显著提升内容生产时效性。
7.视频生成技术。满足用户深度定制视频内容以及对视频主题、风格、情节等个性化需求,提升视频创作灵活性和专业性。
8.RAG检索与智能体技术。结合政策文件、行业报告等外部权威数据源,生成高可信度内容;在文旅、教育等垂直场景中,提供基于私有数据的精准解答服务。
9.三维建模与渲染技术。通过三维建模还原历史建筑场景、将现实场景转化为三维模型,将数据转化为三维动态图表,用于新闻事件还原等,提升数据新闻表现力。
六、团队优势
1.党媒基因传承。杭州日报创刊近70年来,始终坚持党媒使命担当,积淀了深厚的媒体资源和人才优势,形成了一支兼具政治敏锐性与专业素养的“新闻铁军”,不仅深谙“内容为王”的底层逻辑,更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播经验和前瞻思维,能够更好推动“新质AI媒”智能生产体系建设,彰显党媒基因在信息化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2.跨领域人才矩阵。从全集团精心挑选50名精兵强将,组建5支特色AI战队。战队以“90后”“00后”年轻采编骨干为主,包括算法工程师、AI创意生成师、新媒体拔尖人才、产品经理等专业人员,他们对新闻内容生产传播有着深刻的理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
3.搭建合作网络。与通义千问、Kimi、Deepseek、讯飞星火、腾讯混元、文心一言、天工AI、百川AI、智谱清言等国内大模型团队开展合作,共享算力资源与研发成果。通过扬长避短,发挥大模型各自特色,为采编人员提供精准高效的智能服务,满足复杂多元场景下的使用需求。
七、社会效益
1.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等重大主题和重要活动,运用AIGC技术赋能内容生产创作和精准传播,不少产品传播效果良好。例如,“75年75人·这座城市让每个人都能发光”主题策划,运用AI生图、AI生视频等技术延伸人物故事、畅想杭州未来,总播放量突破3.6亿;还将数据新闻、数字人播报等模式,应用于经济数据、政策发布、社会民生等主题报道,积极探索《财经早8点》《财经晚8点》《小满开讲》等品牌栏目视频流转,受到读者用户广泛好评,极大提升了主流思想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利用AI技术持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出更多出圈出彩的标志性成果,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例如,为迎接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推出“吴越文化·AI游杭州”创意短视频,采用“实拍+AI+动画”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吴越文化对杭州历史沿革及城市发展的深远影响,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广泛好评;在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创新推出手绘长卷、AI明信片、AI交互机器人等“十个一”融媒体系列产品,通过对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成果的发掘和传播,带领网友重温大运河为杭州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实现破圈传播。
3.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坚持以开放、协作、联接思维,将新技术、新工具应用到产品创新和场景应用中,更好探索公共服务和产品供给的新业态、新模式。例如,为杭州市审管办打造的3D数字人“审点芯”,满足企业、市民对于政务服务的需要,获得杭州市“最佳增值服务奖”;“杭州有意思”智能体模型,可为游客、市民提供文旅信息推荐和智能导览功能,让城市文旅服务更高效、更有温度。
4.赋能基层行业生态。以项目为抓手,持续向区县(市)融媒体中心、乡镇(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市直机关单位等输出技术解决方案与指导服务,通过开展内部培训和对外交流合作,为行业培养和输送大量创新型人才,更好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例如,积极向杭州市13个区县(市)融媒体中心和191个乡镇(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开放AI技术工具平台,同步做好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不断推进全市域融媒体一体化传播体系建设走深走实。
八、经济效益
1.成本优化。有效减少了图库使用与版权管理、媒资自动化分类检索、AI审校等外部采购成本,优化了传统新闻内容采制流程,采编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2.业务拓展。利用AIGC技术,积极拓展数字人播报、3D数字人形象设计等产品应用,吸引房产、贸促、法律等业务领域的关注并达成合作,为集团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3.收入增长。为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稳定可靠的AI产品及技术服务,年创收达260万元,创收能力逐渐显现。
九、行业示范推广价值
1.可复制性强。项目已形成标准化的框架方案和技术成果,可为媒体同行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经验。
2.影响辐射广。已向杭州市区县(市)融媒体中心、乡镇(街道)微融媒体中心、市直机关单位输出技术解决方案与指导服务20余项,累计接待20余家外部单位来访调研。
3.示范作用足。项目内容生产模式、技术应用经验、机制体制创新,可为培育和塑造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十、结语
综上所述,本项目具备较强的创新性、实用性、可复制性,为实现主流媒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相关经验可为媒体同行推进系统性变革、谋求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全方位助力构建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新型主流媒体和主流舆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