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
中国青年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董时等:从“他塑”到“他述” 构建海外传播青年话语体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大国博弈、舆论战认知战愈加激烈。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中国话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还需进一步提升传播效能。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依托旗下中青校媒超过1000所高校、6000家校园媒体的渠道资源,面向中外青年开展相关工作,与上百家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共同打造了多档从外国青年视角出发的中国与世界观察类双语节目,积极开展构建中国故事海外传播青年话语体系的新探索。
以青年视角精准破题
2021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了集中展现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及奋斗在各行各业的中共党员的精神品格,中国青年报社拍摄制作了《我在中国遇见ta》系列视频节目,从外国青年的视角,讲述他们眼中最真实、最普通的中共党员的故事。作为外国青年,他们在长期而深入的接触和交流中,对这些平凡但不平庸的中共党员产生了真实、深刻的认识。
近年来,为了从更符合Z世代特点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青年报社密切联系各高校,邀请来华留学生在体验中认识中国、在实践中理解中国、在共鸣中感知中国。
2024年,中国青年报社策划推出了《遇见》系列双语视频节目,从Z世代来华留学生的视角,“借嘴说话”,进行青年化同伴视角的沉浸式还原呈现。8期视频的主人公分别来自法国、瑞典、墨西哥、阿塞拜疆、老挝等不同国家,他们前往哈尔滨、喀什、昆明等地体验城市氛围,在贵州、山西、浙江等地感受中国乡村的真实生活。他们向世界青年讲述自己在中国的见闻,以亲身经历“遇见”中国发展。
作为一支面向海外发声的重要力量,Z世代来华留学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国际理解的生动实践者。他们身处中国,了解我国基本国情,体验、传播着中华文化。巩固Z世代来华留学生对华的正面认识非常有必要,纠正他们对华的负面刻板印象,让其在真实观察、体验中,树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知。
以正面叙事对冲抹黑言论
面对西方国家对华推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攻势,主流媒体要打破“他塑”困境,主动进行话题设置,让国外青年更全面了解真实的中国。
近年来,中国青年报社对多个国家数十名有影响力的来华青年进行面对面调研,总结了外国青年对中国的主要误解,包括民主人权认知盲点、社会发展落后、经济韧性不足等。针对此,《遇见》系列节目通过Z世代来华留学生的第一视角,开展沉浸式讲述。
从中国人的故事,讲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故事,《我在中国遇见ta》和《遇见》这两档节目的共性之一,即通过清新叙事对冲海外的抹黑言论,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改变其错误认知。节目不直接回应争议,而是引导观众关注具象而微的人物、故事、场景、细节;以体验式、沉浸式的实地探访形式,循序渐进展示来华留学生对于议题的接受和了解,再通过其第一视角的事实讲述、镜头呈现,引起价值共鸣,还原真实的中国。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瑞典籍留学生安利永,在喀什走进千年古道上的繁荣巴扎,感受西域特色的人间烟火。与当地民众一起唱歌跳舞,弹拨传统乐器;同维吾尔族群众学习维吾尔语,探寻维吾尔语和瑞典语的共同点。安利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自内心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内涵。他不仅眼见为实,明白所谓的新疆人权问题实属无稽之谈,同时也以亲历者和讲述者的视角,将自己的真实见闻传递给海外受众。
讲好中国故事无须硬核说教,只要找准切入点,把话说得通俗易懂,把画面呈现得丰富好看,使节目的视听效果更为丰富生动,就能有效回应国际社会迫切了解的中国议题,从而推动误解消弭。
以跨文化交流凝聚价值共识
当前共有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华求学,为来华留学生创造跨文化交流与中国国情体验的机会尤为重要。中国青年报社与高校合力,为一批来华留学生提供读懂中国、理解中国的机会,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
来华留学生在实践观察中读懂中国。近些年,中国持续向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在《遇见》系列节目中,就读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巴基斯坦籍留学生里亚兹,到山西省灵丘县进行实践调研。在那里,他看到成片的大棚农作物,正在工作的无人机和自动化灌溉系统;他尝试直播带货,体验“直播下单、当天发货”的电商模式;走进民宿,和村民聊天,感受惠民工程、颐养食堂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感。里亚兹在社会实践中近距离感受中国现代化乡村,他希望毕业后把学习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体现了中国为各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提供了借鉴样本。
来华留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国制度的认知,并在可感可及中逐渐形成认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墨西哥留学生路易斯·阿尔弗雷多,来到重庆民主村调研中国基层治理实践,发现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非西方媒体描述的单一决策模式。他了解到,设施老旧、建筑破败的民主村经过一系列精心改造后,蜕变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社区。
来自贵州大学的多哥籍留学生查理斯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看了一场“村BA”后有感而发,“如果不来这里,我不会知道‘村BA’的历史比NBA还要悠久。”他还得知,“村BA”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在当地新增住宿、餐饮、旅游商品及民族工艺品、零售等各类经营主体百余家,吸纳创业就业数百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创造性转化让查理斯深受震撼,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他难以想象一场乡村的体育赛事能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如此大的活力与机遇。
在一次次真实有效的跨文化触达中,《遇见》系列节目有效激活了来华留学生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度链接,深化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的情怀力量,也一步步引导来华留学生读懂中国。
(作者董时系中国青年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曹竞系该报体育部主任,刘俞希系该报校园部记者)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8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