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
全球化视角下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叙事策略与议题表达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地方文化越来越多地置于国际舞台上,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地方文化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差异、意识形态冲突、语言障碍等诸多挑战,这些因素影响了地方文化的全球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因此,研究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叙事策略与议题表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全球化视角下地方文化国际传播叙事与议题表达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文化多样性与全球文明倡议的契合度
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与议题表达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同时,这也与全球文明倡议相契合,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舆论生态,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例如,中国的茶文化、陶瓷艺术等不仅展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也与全球对健康生活、艺术欣赏的普遍价值观念相呼应,从而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同和传播。
(二)有利于国际交流中展示地方文化特性
地方文化的特性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独特标识的角色,而有效的叙事策略和议题表达能够显著增强这种文化识别度。如湖州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全球视野、国家战略、浙江一流、湖州风采”的目标定位,确定了“1+1+N”(打造1个主品牌、开设1套栏目、推进N个项目)的传播体系,重点打造“机遇中国·绿意湖州”国际传播项目,致力于打造世界读懂湖州的“主窗口”,湖州对外传播的“扬声器”和国际人文交流的“新平台”。重点依托英文网站、英文频道,策划“Moments in Huzhou”传播品牌,下设“SHOW湖州”“丝LOOK”等子栏目,策划推出了《HUZHOU WALK&TALK(知行湖州)》和《WOW HUZHOU(奇遇湖州)》系列。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了30条生态文明外媒采访线,传播湖州特色文化,通过展示地方文化特性,增强国际受众的文化共鸣,促进跨文化理解。
(三)有利于构建国家形象
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作为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资源,通过展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增强国家形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通过讲述中国各地的文化故事,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还强化了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是构建积极国家形象的重要基础,它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一个自信、有影响力的国家形象。
全球化视角下地方文化国际传播叙事策略与议题表达的构建维度
(一)文化身份与认同的叙事构建
文化身份是指个体或集体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我认同,是文化叙事的核心。在国际传播中,表达文化身份意味着向全球受众展示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例如中国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通过国际传播不仅展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一面,也强化了这些文化在全球受众中的识别度。这种叙事策略有助于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中国文化形象,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特定文化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它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在国际传播中,强化文化认同意味着通过叙事策略加深国内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春节的团圆、中秋节的赏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中的家庭价值和和谐理念。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地方文化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叙事框架
跨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它是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关键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触动人心。一是要构建共情叙事框架,使受众能够在情感层面与叙事内容产生联系。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展示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匠心精神,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激发国际受众对中国文化的共情和尊重;二是要运用情感化的视觉符号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和传播力,如中国结、红灯笼等,这些符号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还能够唤起受众对家的温馨和节日的喜悦等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地方文化的情感共鸣和文化传播的效果;三是要开发互动体验式传播内容,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国际受众可以“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如春季采茶、端午龙舟、中秋赏月、春节烟花、元宵灯会等,这种互动体验不仅增强了文化传播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也加深了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共鸣。
(三)媒介融合与技术创新的叙事应用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媒介形态的整合与协同,它为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叙事平台和手段。除了传统的电影、电视外,我们在网络视频、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的叙事传播取得了良好成果。如近期火热的小红书等平台被海外用户所喜爱,也让全球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并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知和讨论。这种跨媒介的叙事策略增强了地方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了国际受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四)全球市场与受众分析的叙事定位
在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受众分析的深化有助于构建与受众文化背景和心理预期相匹配的叙事框架,提高传播的效果。在全球市场与受众分析的叙事定位中,中国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实践展现了其独特的策略和效果。通过全球市场的细分和受众分析的深化,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提升地方文化的全球影响力。这种叙事定位的构建,不仅需要对全球市场和受众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灵活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技术,以实现文化传播的最优化。
全球化视角下地方文化国际传播叙事策略与议题表达的优化建议
(一)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传播效率
一是开发互动性强的数字内容。尝试通过在线游戏、虚拟展览等提升国际传播效率,如开发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在线互动游戏,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了解节日的历史和习俗,通过游戏化的体验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
二是运用大数据和算法优化传播效果。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可以帮助传播者更好地理解受众,优化传播策略。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海外受众的行为和偏好,通过算法推荐系统将文化内容精准推送给感兴趣的受众。
(二)构建多模态媒介产品丰富传播内容
一是开发跨模态叙事内容,通过整合语言、图像、声音等不同符号系统,增强叙事的表现力和吸引力。如将中国的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技术结合,创作出跨模态的叙事内容吸引国际受众的兴趣。
二是创造沉浸式体验产品,让用户感觉身临其境的体验。如创建虚拟中国文化博物馆,让国际受众通过VR头盔体验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和精美,或是通过AR技术在现实环境中与中国古代人物“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能够加深受众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推广互动式多媒体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互动学习体验,增强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如开发一系列在线课程,教授国际受众中国书法、绘画、传统音乐等艺术形式,通过视频演示、互动练习等方式,让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通过跨部门联动与资源共享切实强化传播力度
一是建立国家级文化传播协调机制。通过整合文化、外交、教育、旅游等多个部门的力量,共同推进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如文化部门负责文化内容的制作与创新,外交部门负责国际关系的协调与沟通,教育部门负责国际学生的文化交流项目,旅游部门负责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推广。通过这种跨部门联动形成合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创建地方文化国际传播联盟。建议创建由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地方文化国际传播联盟,共享资源、信息和经验,共同开发和推广地方文化项目。如浙江省记协于2024年12月成立了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凝聚全省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在内容共创、渠道共拓、活动共办、人才共育、技术共探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合力。通过这种联盟式的合作,可以集中资源,提升国际传播的质与量。
三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项目的品牌化,打造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通过品牌化策略,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和认知度。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地方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成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构建文化身份与认同、跨文化交流与对话、媒介融合与技术创新、全球市场与受众分析等多个维度,进一步强化地方文化在全球传播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未来,地方文化在国际舞台上一定会发挥更大作用,进一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共同推动构建和谐共生的全球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