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报纸逆势增长?《阳光少年报》坚守四个不同 探索四个创新
《阳光少年报》由河南广播电视台主管,大象新闻主办。自2016年创刊以来,报纸坚持把牢方向导向,积极探索促进报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之路,在守正创新中激活网络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强以青少年、校园、家庭为核心目标的精准垂类服务,做优以文创、研学、园区建设为“第二增长极”的产业矩阵,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8月,《阳光少年报》发行量突破230万份,覆盖内地所有省级行政区,其中40%的读者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已成为全国青少年读物头部品牌。
坚守四个不同 打好差异牌构建特色鲜明生态体系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战略就是要做到与众不同。同质化现象所引发的内卷竞争模式,无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阳光少年报》立足自身洞察行业,通过打好差异牌,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构建起特色鲜明、匹配媒体融合的生态体系,让这份传统形态的报纸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闻育人,办给少年儿童。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从小“学做人、学立志、学创造”。这简洁而深刻的9个字,不仅是《阳光少年报》的办报宗旨,还被印在了报头,更深深烙印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心头。《阳光少年报》的定位是办给少年儿童的新闻故事报,但内容并非简单的儿童新闻,而是把重要的国家大事、复杂的时政热点、正确的价值导向,转化为孩子喜欢的语言讲给他们,既考虑新闻的专业性,又兼顾内容的趣味性,让孩子看得懂、喜欢看、能消化,进而帮助他们了解世界、认识社会、开阔眼界。一方面,借助故事化呈现、儿童化表达,新闻就变成了生动的爱党爱国思政教材,让新时代伟大思想和伟大成就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田,帮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阅读报纸,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现实世界得以有效链接,报纸触达心智、厚植信仰、提升少年儿童核心素养的作用逐步得到彰显。
坚守纸质,强化陪伴优势。当前,新媒体蓬勃发展,《阳光少年报》选择纸质形态呈现,不仅因为纸质阅读更适合少年儿童,更在于报纸的形态具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说少年儿童是幼苗,图书、课本是土壤——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深厚积淀,呈现出静态的知识体系,那么报纸便如同阳光与雨露,每日更新,以其动态的、鲜活的内容,促发思维的生机与成长。该报正是从少年儿童的阅读需求、心理需求、教育需求出发,通过极致的内容品质,强化了报纸对少年儿童长期滋养、长期陪伴的优势。
自办发行,开创网络路径。《阳光少年报》的内容不上网,但发行模式全力拥抱互联网。为推动报纸在全国的发行,通过深度学习互联网思维,借鉴电商运行架构,把报纸打造成互联网产品,率先实现了报纸发行全面互联网化。售卖《阳光少年报》的达人账号、直播间等,已经覆盖全网全平台,读者使用手机一点即可享受报纸快递到家的便捷网购体验。目前,该报网络销售占比远超线下发行。
拒绝广告,发行规模盈利。传统报纸用发行量换得影响力,再通过刊登广告盈利。《阳光少年报》探索全新的盈利模式:完全靠发行盈利。其逻辑是,坚持生产高品质、纯粹的新闻内容,用精品内容驱动发行量增长,发行量突破一定规模后即可实现盈利。为此,该报不留余地,郑重承诺,将“永远拒绝广告,包括各种形式的植入广告”印在报纸上,并将纸张品质保证、纸品溯源信息、油墨品质保证等承诺一并呈现在每一期的报纸上,且欢迎社会各界监督。在经营责任之外,它还勇挑社会责任,通过实施“少年追梦”公益计划,向教育欠发达的207所学校免费赠报,惠及13个省份的18万名孩子。
探索四个创新 积极融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求媒体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以创新统领全局,以高质量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阳光少年报》明确了发展方向,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内容生产机制创新,用高品质新闻内容塑造产品力。无论是怎样的媒体介质,内容生产都要首先明确两个问题:一是给谁看,二是怎样让他们爱看。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在内容生产机制上有创新有突破。《阳光少年报》始终坚守新闻主业,兼顾“新闻性、教育性、儿童性”,用优质内容满足读者需求。为此,该报采用“同题PK”“互审互校”“集体评稿”等配套机制,让主笔之间形成竞争与互助并存的新型关系。为了避免稿件品质评判受主观因素干扰,其明确了量化标准,并贯穿选题、写作、审校全流程。同时,高度重视“完读率”,每季度随机抽检,认真听取读者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和提升办法。得益于长期坚持和严格执行,该报高品质内容赢得了读者的青睐、市场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
发行投递机制创新,用网购模式推动订阅方式创新。《阳光少年报》深耕互联网销售渠道,对发行投递机制进行了彻底的电商化改造,在河南郑州开设自建仓储分拣系统,搭建售后运营系统,从采编、印刷、全国配送到售后服务的全流程,通过互联网及其配套的现代物流手段得以实现。该报将传统发行员投递升级为“快递到家”,并研发独特的价格优化策略和产品组合类型。其每年出版约42期报纸,除校园渠道外需要全部快递到家。根据互联网的定价原理,通过优化产品投递组合的办法奠定了行业定价策略:报纸可以每周投递一次(即“周周投”),可以每月投递一次(即“月月投”),也可以多人一起团购,每一种投递方式对应不同的价格供读者自行选择。这种创新的投递方式,有效降低了单份报纸的快递成本,不同类型的家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订阅方式。目前,上述模式已经得到同行的广泛借鉴,再次证明了这种创新方式的互联网适用性。
经营主体体制创新,用互联网思维锻造市场生存力。依托互联网生存,必须从传统的媒体企业,进化为具备独立生存力、强大竞争力、自我成长力的新型市场主体。《阳光少年报》实现了行政级别与管理级别双轨运行,激发了年轻员工、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同时,参考现代企业制度、互联网电商企业的经营架构,培育了以销售为导向的经营体系。以《阳光少年报》自营直播间为例,其配备高度专业化团队,每日从早6时直播至晚12时,且节假日不休,现已成为报纸销售的主力渠道。不少传统媒体转型,是把互联网作为传播声音的阵地、树立品牌形象的舞台。该报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直接销售新闻产品的渠道,将其转化为变现平台,推动报纸发行量持续攀升。如今,从内部治理结构到业务构成再到经营规模,《阳光少年报》已突破传统纸质媒体范畴,展现出比多数市场化电商公司更强的现代化互联网企业特质。
经营发展战略布局创新,垂直专注、多元发展并重。《阳光少年报》拥有垂直精准的核心客户人群,他们是产业拓展的圆心。目前,该报已形成报纸、图书、文创、研学、园区多元化协同发展的产业矩阵。同时,将战略视野投向海外,为全球青少年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新时代中国故事全球少年共读计划”首个中英双语图书项目已经上市,面向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市场的繁体版《阳光少年报》也在筹备之中。
《阳光少年报》实现逆势增长的几点体会
在媒体变革的大潮下,《阳光少年报》积极探索、尝试解决的是三个相对具体的问题:一是报纸内容如何吸引目标读者群体,形成产品力;二是报纸如何和互联网化敌为友,通过网络实现销售力;三是报纸主体经营如何创新进化,更有生存力。结合这三个问题,笔者主要有以下体会。
用精品内容,触达精准人群。融媒体时代,实现“内容找人”精准触达,需要高品质的内容、精准的人群定位,更需要与之深度适配的传播形式。当下传播形式丰富多元,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能够精准触达的才是最适合的。
拥抱互联网,融入互联网生态。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潮流,关键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再结合自身优势在互联网生态链上找准位置,成为传播领域、市场领域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融入互联网生态,任何有价值的媒介形态、媒介产品都有生存空间。
机制体制创新,大胆脱胎换骨。机制体制决定了企业的战斗力、创新力和生命力。机制体制创新,就是要完成自我进化,拥有高度灵敏的市场嗅觉、朝气蓬勃的业务团队、合规高效的运营制度、公平有效的激励手段。当然,自我变革都是痛苦的,但伤筋动骨才能脱胎换骨,赢得新生。
无论经历怎样的发展阶段,作为报人,我们的初心始终未变。唯愿在媒体变革的宏大乐章里,奋力奏响报业创新发展主旋律,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阳光少年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