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如何抓住系统性变革的牛鼻子?南宁融媒给出实践样本
2024年5月11日,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揭牌成立。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南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南宁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坚持稳中求进、破立并举的原则,采取优先发展移动新媒体、重塑采编机制流程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体制机制、内容生产、技术支撑、管理创新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推动系统性变革取得实效。媒体融合改革案例入选《中国新闻年鉴》地市级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新案例名单,被评为“2024年度南宁市优秀改革创新案例”。
一、改革举措
(一)改革发力、机制重塑,形成“一体化”聚合效应。
一是高位推进融媒改革。2024年,市委主要领导先后两次带队莅临市属媒体调研指导,出席融媒体中心挂牌仪式,并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审议《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建设方案》,以市委名义印发组织实施。市委还将市级媒体融合纳入深改项目、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统筹28个政府职能部门给予改革支持,出台保障措施23项,以集成式改革、互联网思维、全媒体视角全面推进市级媒体深度融合。
二是深化组织架构创新。重塑全媒体组织形态和管理架构,整合南宁日报社、南宁广播电视台等市级传媒资源,同时计划成立南宁传媒集团,按照“中心+集团”模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中心负责新闻事业、集团负责传媒产业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目前,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拥有《南宁日报》《南宁晚报》两份报纸,综合广播、交通音乐广播、乡村生活广播和故事广播四套广播频率,新闻综合频道、文旅生活频道、影视娱乐频道和公共频道四套电视频道,南宁新闻网、老友网两大网站,打造有1个主要客户端“南宁云”、3个新媒体账号群(1个“南宁融媒”官方平台账号矩阵、1个“新闻夜班”新媒体账号矩阵、1个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和“N”个垂直类账号,新媒体平台覆盖用户量超过2600万,位居全区前列,现已形成“报、网、端、微、屏、广播”六位一体的全媒体矩阵。
三是着力激发人才活力。报、台两家单位原有人员身份、编制性质、职务职级等保留不变。实行科级干部竞聘上岗和全体职工双向选择,让优秀年轻人挑大梁,2人分别入选广西文化领军人才和广西文化青年拔尖人才,“80后”“90后”“00后”人才占比超70%。
(二)创新叙事、受众视角,聚力“好声音”破圈传播。
一是着力推动主题策划机制创新。全面整合纸媒、频道、频率和新媒体,形成中心编委会统筹、各平台互动、各部门协作的重点主题策划工作机制。
二是着力推动精品创作机制创新。坚持小切口、精制作,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创新精品创作激励机制,建立精品项目储备库。中心策划的纪录片《筷意东南亚》、广播剧《红树林》入选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5—2027年)第一批项目并获全额扶持,这是南宁市主流媒体首次获得该项工程全额扶持。
三是着力推动国际传播机制创新。成立南宁国际传播中心,借助与东盟国家距离最近的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打造“云上丝路”国际传播项目,升级打造《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跨国中秋晚会、国际诗歌周等一系列城市文化外宣品牌,创新推出“爱在南宁”脱单音乐会等“新语态”国际传播首发品牌。
(三)移动优先、技术赋能,催生“数智化”融媒生态。
一是平台特色化,做实“三级贯通”。组建市融媒体技术平台三级贯通工作专班,“关停并转”低效报纸、频道、频率和新媒体账号,集中力量做好自有平台,焕新上线“南宁云”融媒客户端,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智慧型平台。
二是架构扁平化,开展矩阵传播。设立大树工作室等14个工作室,组建网端博、抖音等10余个新媒体社交平台账号运营专班,实现“策采编发评”统一调度、“报、网、台、端、微、屏”联动发力。探索“短视频、设计双轮驱动”的可视化全媒体传播模式,集中打造“小李啡叨”“东盟报道”等品牌栏目50多个。
三是采编智能化,创新“AI+”应用。成立AI工作室,创新“AI+”应用场景,推出《波澜壮阔七十五载 穿越时光AI南宁》等系列融媒体作品,制作南宁首部AIGC城市形象音乐宣传片《Hi 东盟 Ai 南宁》,《AIGC在新媒体产品中的生产应用》荣获2023年度城市党报媒体融合优秀作品融媒创新一等奖。
(四)聚焦主责、拓展服务,实现“跨业态”转型发展。
一是创新架构,建强用户连接。拓展“新闻+”运营,将“南宁云”客户端打造成“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智慧型平台。开通“融媒问政”板块,对接人社、住建、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入驻客户端,嵌入数字化现代化治理新模式,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二是开拓渠道,发展垂直业态。以“精品内容+垂类产品”的方式创新运营模式,提供更为精准的场景服务。开发直播带岗演播室设计项目,针对社区微型消防站、卫健AED等应用场景研发基于5G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
三是顺势嫁接,优化市场生态。用好“事业+产业”模式,以“传媒+”为导向,积极开拓文旅体产业新赛道。承接智慧党建文化平台、“桂姐姐说”等推广项目,实现技术价值向经济效益的转化。
二、改革成效
南宁市媒体融合改革成效得到上级主管部门肯定。曾入选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提名名单,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9—2023年度广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专门派调研组听取做法经验汇报,广州、普洱、黄石、三亚、来宾等地市专程组队到访学习交流。
(一)打造内容生产“全链条”融媒生态。构建起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催生出一批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新闻精品、融媒爆款和现象级产品。系列主题宣传全网传播量累计超40亿次,2024年推出“千万+”流量作品80多条、“百万+”作品850多条、“10万+”4000多条,纪录片工作室入选2024年中国新媒体大会优秀案例库。
特别是2024年的“南宁小砂糖橘”全媒体报道,是南宁日报社和南宁广播电视台在媒体融合创建初期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该专题报道以南宁市11名儿童东北游学为起点,通过“新闻+文旅+互动”的立体化传播模式,成功打造了一场现象级的跨区域传播活动。该创新实践以“全程直播+用户共创”为核心,打破传统媒体壁垒,全国100余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该事件,26次登上全国热搜榜,累计实现全网播放量超5亿次,网络话题讨论量突破500亿次,创下广西新媒体传播纪录。该报道通过短视频、图文专栏、客户端专题等多形态内容输出,还推动了“武鸣沃柑”“抚远蔓越莓”等区域品牌出圈,实现从“流量变现”到“产业赋能”的跨越。这一案例不仅展现了南北文化交流的温暖故事,更为地方媒体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范本,成为全媒体时代“内容破圈、传播破壁、价值破局”的标杆之作。
2024年9月初,受第11号台风“摩羯”影响,桂西、桂南大部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郁江南宁水文站出现2001年以来最高洪峰,防汛防洪形势严峻。在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中心领导全程靠前指挥并多次召开专项宣传工作调度会议及相关部门会议,研究部署抵御台风过境、洪峰过境及汛后恢复等宣传报道工作,并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周密部署,全力以赴做好防汛防洪以及汛后恢复宣传报道工作。据统计,中心各平台共派出记者近680人次深入抗汛抗洪及汛后恢复一线,刊发相关稿件及短视频近1900篇(条)次,全网点击量、播放量及累计观看人数超5900万人次,破百万短视频10条,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率先实现技术平台“三级贯通”。大力实施“平台强身”战略。在全区率先实现区、市技术平台贯通,精简精办报纸、频道、频率和新媒体账号,依托自治区“三级贯通”技术平台,建立起“大宣传”主题策划机制、“大采编”内容生产机制和“大矩阵”新媒体传播体系。挂牌以来,南宁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涨粉总量突破118万,“新闻夜班”抖音号粉丝量超763万,目前全中心新媒体传播矩阵总粉丝数超2000万。
(三)构建起以传播效能为导向的国际传播体系。以南宁国际传播中心组建为契机,助力全市国际传播工作形成更强合力。
一是打活东盟牌。2025年1月15日至18日,以“共建中国—东盟友好家园:城市开放与合作”为主题的“世界市长对话·南宁”活动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开幕。来自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8个国家的市长、市长代表及专家学者等参加活动。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全程参与活动宣传策划、组织和统筹调度工作,通过有声势、有创意、有影响的全媒体矩阵主题宣传扩大传播实效,为全方位展现中国城市形象魅力,提升国际知名度和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南宁故事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据统计,活动举办期间,全媒体平台共刊发相关稿件超1300篇次,总点击量达923万次。其中相关短视频超900条次,点击量达837万次。短视频《东盟国家的市长们邂逅南宁之夜不倒翁,赏民俗技艺之美》《CGTN主持人大赞南宁老友文化 王冠:我要向全世界推荐南宁的老友粉》播放量超百万;播放量超10万次短视频共17条;“市长用一个“友”字向世界推介南宁”等多个热门话题冲上抖音、微博、今日头条平台热榜;多条短视频被央媒、区媒及国际传播媒体采用。
在Instagram、TikTok等海外社交平台开设我国首个城市类常态化运营的越南语账号;举办南宁国际民歌音乐会、第18届《春天的旋律》跨国春节晚会、第四届“一湾明月共潮生”跨国中秋晚会等品牌人文交流活动,其中跨国春晚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覆盖观众超5亿人次;与越南、泰国等媒体机构合拍系列纪录片,今年1月17日至20日,在中越建交75周年之际,纪录片《友谊树长青》在CGTN纪录频道面向全球播出。
二是打好传播牌。瞄准“Z世代”“α世代”,联合海内外网络达人,着重从年轻态、“外眼看”等方面创新表达。第21届东博会期间推出《海外“Z世代”看东博》新媒体直播,制作精品短视频,全网总浏览量近2400万次,多条视频被中国日报等央级媒体采用。系列海外账号年总点击量超1亿次,总浏览量超2.5亿次。
三是打出重点牌。积极申报中宣部、自治区国际传播项目,2024年以来,有2个项目获中宣部扶持,15个项目共计20次获自治区扶持或奖励。
(四)促进实现“跨业态”转型发展。“中心+集团”产业格局基本显现,基于“融媒+”的“事业+产业”一体发展模式基本成型。以市场化方式成功运作南宁国际民歌音乐会,实现票房超920万元;“爱在南宁”脱单音乐会实现市场化转型;承办《中国新闻年鉴》年会暨第二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创新研讨会、广西文明大会等高级别展会,实现影响力向经济效益转化;市属户外大屏、楼宇广告、阅报栏等阵地资源正在加快汇聚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以来,中心实现营收超2.1亿元。
三、报业做法
(一)搭建“四梁八柱”,优化资源激发活力。报业平台主管《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南宁广播电视报》等三份报纸及所属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原有规章制度、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大有不同,为尽快整合、统一,报业平台第一时间建立健全考核管理、采编流程、人员薪酬等管理制度,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1.优化健全规范性制度。重新梳理内部管理制度和考核标准,出台《报业中心采编管理条例》《融媒体中心报纸监审处罚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报业平台各部室管理规定,强化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监督工作环节,确保工作成效。
2.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制度。一以贯之狠抓采、编、审、发工作,三份报纸及所属新媒体平台严格按《三审三校流程实施细则》《重要敏感新闻信息审核发布制度》等规章,实行“分级审核、先审后发”,规范消息来源,落实“三审三校”,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严格把好政治关、导向关、文字关。
3.着力激发团队活力。重塑组织和管理架构,整合原南宁日报社、南宁广播电视台采编、经营人员,实行全体员工双选、竞聘上岗,基本实现人、岗、责精准匹配,激发人才活力,保障融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4.精简精办报纸。今年年初,对《南宁日报》《南宁晚报》进行改版升级,《南宁晚报》改为每天8个版,《南宁广播电视报》休刊。通过调整,一是优化了报纸版面设置,满足受众对高品质内容的需求;二是把更多采编人员转到新媒体阵地,更好适应媒体融合改革大势;三是可直接减少成本支出,缓解了运营压力。
(二)创新话语方式,平台“上新”出圈出彩。报业平台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各方资源,放大内容优势,调度技术赋能,突出融合生产,不断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推动内容深、形式新、传播广的重大融合创新报道不断涌现,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不断巩固和拓展党的新闻舆论阵地。
1.优化叙事内容,打造优质全媒体产品。报业平台坚持内容为王,打造精品力作,不断生产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的全媒体产品。例如,《南宁日报》在2024年国庆期间,推出“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系列融媒体产品,通过“75年·75图——穿越时光看南宁”“75年·75秒——飞跃城市探南宁”“75年·75岁——七旬老人忆南宁”“75年·75变——解码数字读南宁”四个系列报道,充分用好媒体融合成果,综合运用综述、图片、视频等报道方式,多维度、立体化展现南宁的自然之美、宜居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
再如,2024年全年,《南宁日报》推出了“北回归线上的中国绿城”全媒体系列报道,以北回归线上的中国绿城南宁的四季为观察维度,通过“春之声”“夏之味”“秋之实”“冬之色”四个篇章将其巧妙串联起来,综合运用报纸版面、短视频、海报、新媒体专题等报道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先后被中国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广西新闻网等数十家平台、网站转载,实现聚合宣传效应,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2.创新话语表达,讲好鲜活南宁故事。《南宁日报》《南宁晚报》在“讲好南宁故事”上,深耕细作、精雕细琢、创新表达,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体精品力作,以更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做大做强正面宣传。
《南宁晚报》推出“文化中国行——悠悠邕事”“一路一景一树City Walk”“城市记忆之最美街巷”等全媒体系列报道,通过视频、文字、图片记录城市历史文化故事、老街巷换新颜、道路绿化美化等,集中展示南宁深厚的人文积淀、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结合南宁秋日之美,还推出线上征集图片活动“我与秋天有个约会”,展现广西秋天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拓宽了互动形式,增强了读者黏性。
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采编人员不断产出“破圈”原创视频,流量数据不断创新高:“广西三月三”单个短视频《不愧是浪漫广西!广西三月三南宁公交车秒变KTV》点击量超340万次;“爱在南宁”脱单音乐会合集持续占据抖音南宁热榜TOP9位置;2024年5月19日凌晨南宁市遭遇特大暴雨,采编人员从小切口切入制作的雨中温情短视频频频“出圈”,单个短视频《“一抹橙”逆水而行》点击量达100万次。
3.拓展传播渠道,“破圈”传播出新出彩。报业平台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整合报、网、端、微、屏等传播形态,通过建设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变传统单一的报纸发行模式为全媒体覆盖,全力打造综合性主流权威媒体平台。2024年以来,报业平台所属新媒体浏览量破10万次作品有196个,浏览量破100万次作品有28个,其中《南宁狂风暴雨,11级阵风破纪录,都是飑线惹的祸》点击量达1005万次。
4.实干笃行,采编工作显质效。2024年,报业平台获得多项殊荣:南宁日报社被评为广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获评2023年度城市党报优秀作品36件,其中一等奖作品6件;获评2023年度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15件,获评2023年度赵超构新闻奖8件。《南宁日报》连续11年获评全国印刷精品级报纸,确保了党报出版安全、平稳、有序、出彩。在2024年度全区报纸及其所办新媒体质量专项检查中,《南宁日报》的编校差错率在全区15家党报中最低,继2023年之后蝉联全区党报编校质量评比第一名。(本文是南宁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南宁日报社社长王海云在广西报业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