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催化融合质变的决胜之役

作者:田宏明 吴淅 更新时间:2025-04-14 来源:《中国报业》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重大任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党的这两届三中全会,一届吹响了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号角,一届又在媒体融合10余年量变和部分质变基础上部署促成整体质变的决胜之役。

“系统性变革”是媒体融合发展久久为功的必然要求

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是一个久久为功、不断向纵深推进的过程。“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成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要内容,表明“媒体融合”成为全党共识。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意味着“媒体融合”从党的意志转化为了国家行动、国家战略。学界业界通常把2014年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主流媒体纷纷建平台、强技术、改机制,开创了中国媒体融合发展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所评价:“从总体上看,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作简单嫁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没有实现融合。”所以,“要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随着媒体融合步伐加快,新旧媒体简单嫁接的状况有了根本性改观。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我们要立足形势发展,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要求,强调要“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

“深度融合”“融合质变”的要求提出,表明我国媒体融合经过几年发展,虽然已有扎实基础,但仍不能满足我们所从事的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的需要,仍处在量变和局部性质变阶段,仍需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进一步向纵深推进。

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同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细化指导意见。自此,我国媒体融合发展迈入到一个以“催化融合质变”为目标的深度融合新阶段。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和以前常见的“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表述有所不同。“构建”是对前期基础性工作的要求,“加强”则包含了加速、加大力度、提质上档的要求,包含了紧迫性、重要性的深意表达以及对建设成效的更大更强期待。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过10余年量变和积累,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已经到了促成整体质变的关节点上,融合质变必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从三个维度把握“系统性变革”的本质与内涵

相对于以往关于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全新表述。这需要我们科学把握、准确理解其本质与内涵。

首先,要科学把握“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基础。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系统性”。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媒体融合,切实把握、遵循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处理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也就是说,系统性变革要立足于通盘考虑,而不能顾前不顾后、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考虑当前不顾及长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理论源头与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科学理论本身,在推进媒体融合实践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统领,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要科学把握“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本质要求。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本质要求就是体系化、全方位创新。如果说以往的融合创新一定程度上是被突飞猛进的新媒介技术倒逼,具有亦步亦趋的被动跟进的特点,那么,系统性变革则要求立足于前瞻性思考,通过全方位、体系化创新构织起足以为媒体新质生产力提供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型新闻生产关系。创新是发展驱动力。按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创新理论,创新是引入“新组合”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是系统性工程。因此,体系化创新必须强调“新组合”的协同性。比如,我们过去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技术创新、内容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经营创新,但是创新的系统协同性却未跟上;移动传播平台建好了,机制体制并未与之配套;报网端微齐备了,一体化的全媒体工作体系却未形成。这些都不符合“系统性变革”的本质要求,都制约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整体质变。

再次,要科学把握“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导向。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终极目标当然是要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价值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这有赖于在互联网传播革命、移动传播和媒体智能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扎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催化融合质变,构建起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进而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实际上,10余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很多方面都已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和短板在系统性、协同性、适配性方面。所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有一个前置性的要求,即“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增加了“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内容,其核心就是要加快构建适应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一体化、常态化的新型新闻生产关系,包括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这是催化融合质变所要突破的关键瓶颈之所在,也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要求。

主流媒体必须走在“系统性变革”前列,扛鼎“催化融合质变”

催化融合质变,主流媒体必须挑大梁。这要求主流媒体必须走在“系统性变革”的前列。惟其如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直接、明确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首先是由主流媒体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生力军的地位及其职责使命所决定的。主流媒体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播主旋律、宣传党的政策主张为己任,要忠实、出色履行职责使命,就必须紧跟新媒介技术发展、娴熟驾驭网络传播规律、适应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传播新趋势。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时不我待地融合创新,扎实推进系统性变革。

同时,这也是主流媒体基于历史和现状的“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我国主流媒体大多由传统媒体融合转型而来,其工作理念、生产惯习、表达方式等在适应网络传播方面都有须改进之处。这要求主流媒体要勇于刀刃向内,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推进系统性变革。必须承认,有时,自媒体、社交媒体、商业媒体似乎更懂得受众心理、需要,语言和文风挥洒自如,不失生动诙谐,给人一种“高手在民间”的感觉;而一些主流媒体往往拘谨、放不开,不敢说不会说,习惯于按老办法、老调调,以致受众不爱看、不爱听。有人说,这主要是因为主流媒体肩负的责任使然。实际上,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讲,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些主流媒体不能自如地驾驭网络传播规律,没能彻底告别传统习惯。针对主流媒体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20年2月23日直接提出要求:“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加快提升主流媒体网上传播能力。”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更是要求主流媒体脱胎换骨,成为全面适应现代信息传播新要求、新趋势的新型主流媒体。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当如何推进呢?

在笔者看来,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关键在于系统适配和系统协同。一是思维理念的适配。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就明确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因此,推进系统性变革必须在这个管总的无形力量上狠下功夫,以互联网思维主导媒体资源配置、主导考虑和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理念上实现同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全面适配。二是机制体制的适配。这是生产关系层面的要求,即要建立起充满活力的同全媒体传播体系和最活跃、最革命的新闻生产力相匹配的新闻生产关系,如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等。三是效果导向的适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中特别强调“流量和效果说话”。没有流量、没有效果,一切无从谈起,不仅主流媒体主流地位难保,更无法占据舆论引导的制高点。过去,我们谈“流量”似乎有些羞羞答答,仿佛“流量”是个不雅的词儿。此种观念和认识必须彻底摒弃。过去,我们埋头实施融合工程,却往往忽视了融合效果,以致不少成了面子工程。这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汲取的教训。四是系统协同。系统性变革强调的是体系化,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创新的整体协同性,形成联动和相得益彰的系统效应,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或者没有统筹的“今天抓技术明天建制度”。实际上,过去我们很多基础性工作缺乏系统性的协同效应,以至于常常出现仿佛什么都做了可就是产生不了“化学反应”的尴尬之状。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变革的本质是创新。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质就是对主流媒体着手体系化的全方位创新。但是,这种系统性变革并不是清零媒体融合已有基础而完全打倒重来,也并非没有边界而动摇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前提、基础;创新是本质和发展动力。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才能“催化融合质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方面要大刀阔斧,甩开利益羁绊,破除思想桎梏,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胆略开拓创新,创思维理念之新、方法手段之新、内容供给之新、载体渠道之新、技术应用之新、机制体制之新、形态业态之新;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党报姓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守党性和人民性之正,守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之正,守新闻规律、网络传播规律之正。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一旦取得人们期待的丰硕成果,必将促成我国媒体融合发展整体质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体融合可以就此止步了。从人类信息传播和媒介技术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而言,媒体融合没有休止符。不过,实现了融合发展的整体质变,主流媒体未来面对新的挑战就能更加从容、更加游刃有余,媒体融合发展整体优势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打赢这场催化融合质变的决胜之役,对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将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关键性作用。

(作者:田宏明,重庆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吴淅,重庆日报社传媒研究员)

本文刊发于《中国报业》2025年3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