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
体制机制创新赋能国际传播新格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核心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破除障碍、激发活力、凝聚合力的关键抓手,正日益成为打开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突破口。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记协行业的国际传播专委会,把全省从事国际传播的新闻工作者团结起来,这一首创工作是以体制机制建设赋能国际传播的一次前瞻性探索与生动实践。
1
时代重任与现实挑战 国际传播工作的战略意义与当前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国际传播工作,开创性地回答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做出专门部署,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开展国际传播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媒体“出海”步伐加快,平台建设日益完善,话语创新持续探索。然而,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
首先,“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国际舆论的话语体系、叙事框架仍由西方主流媒体主导,中国往往处于“被表述”“被定义”的客体地位,存在严重的“信息逆差”和“形象赤字”。
其次,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存在错位。部分传播内容习惯于国内思维和宏大叙事,未能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信息偏好,“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模式依然存在,导致传播实效打折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依然突出。
再次,资源分散与协同不足并存: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高校、智库、企业、社会组织等,但彼此间往往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存在各自为战、重复建设、资源内耗等现象,未能形成合力最大化的“集团军”作战效应。
最后,人才队伍结构性短缺:亟需既深谙中国国情、又通晓国际规则,既精通外语、又掌握现代传播技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国际传播人才储备尤为薄弱。
这些挑战的背后,深层原因之一是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管理和工作模式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跨地域、跨领域、跨文化的复杂要求。因此,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构建一个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协调行动、激发创新的组织平台,显得尤为迫切。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委会的成立,正是对这一时代课题的率先应答。
2
破题之举与平台赋能 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委会的积极作用
2024年12月,由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牵头的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在杭州成立。它是全国第一个省记协里专门成立国际传播专委会的。也就是说,在探索主流媒体构建国际传播协同机制,浙江是国内首创。
依托主管单位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充分发挥省级龙头作用,织好外宣一张网。作为全国记协系统首个国际传播专门机构,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委会联合省级、11地市以及重点区县国传中心的国际传播工作者以及高校的研究专家,通过强化行业引导和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在内容共创、渠道共拓、活动共办、人才共育、技术共探等方面形成合力,打破了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可能存在的信息壁垒和资源边界,强化统筹协调,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协同,同时还扮演了“资源中枢”和“能力提升平台”的角色。
例如,在内容共创方面,今年国传专委会策划推出了12期《国传代表作》,联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邀请德国著名摄影师Gunther Riehle来到浙江拍摄《蓝色多瑙河遇见绿色千岛湖》,邀请外籍腹语爱好者Tesh一起,走进宁波市“中国进士第一村”,从进士糕里寻找共富密码。通过重大主题策划、协同共创,邀请国际友人讲好浙江故事,打造更多具有浙江鲜明辨识度的精品国际传播内容。在渠道共拓方面,与全省各地市共拓友城媒体联系,与各地国传中心的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积极开展话题共设、帖文互推,在热点传播时,联动全省自媒体大号开展互动。在活动共办方面,省国传中心与杭州、宁波、嘉兴、青田、义乌等地合作开展了“青春创作者计划”,比如今年“七一”,省国传中心联动嘉兴国传邀请近10个国家的外籍友人重走“一大”路,共同推出了《从石库门到南湖》专题片。在人才共育方面,专委会还组织开展系列专业培训、名家讲座、国际交流等活动,内容涵盖国际传播理论、跨文化沟通策略、海外社交媒体运营等,全面提升浙江省国际传播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实战能力。在技术共探方面,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正在打造一个以国际传播为主题,集内容创作、展示交流、技术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通过“一站式展示+N场景应用”,展示全省国际传播媒体、研究机构在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AIGC、大模型等领域的创新和实践。
总而言之,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委会通过其机制化的平台,正在为浙江的国际传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资源支撑、智力支持和创新导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性地解决了“谁来做”“怎么做”“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为构建浙江全域参与、高效协同、精准有效的“大国际传播”工作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
迈向未来之路 构建有效力的地方国际传播体系
浙江在国际传播方面的工作思路是非常开阔的。浙江的国际传播不是媒体人在自娱自乐,可以看到有主流媒体、政府机构,更重要的是还有很多国际友人一起参与。
从全国来看,浙江国际传播方面的资源禀赋数一数二。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传播的资源禀赋不外乎“说啥”“给谁说”“用啥说”,还有最后“采取什么方式和手段说”。从这些维度来看,浙江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一些条件。
说啥?从政治上来说,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政治资源禀赋在全国独一无二。从经济上来说,浙江是开放经济大省,杭州又被誉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有太多经济故事可讲。从文化上来说,浙江文化底蕴深厚,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活力。从生态上说,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从社会上说,浙江又是“枫桥经验”发源地。所以实际上要想解读当代中国,要想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理解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生态,浙江在全国范围内是极具代表性的。
如何把这些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可传播的内容?要想做好国际传播,关键在人。就好比“再好的菜,没有厨师做,那盘菜是做不好的”。资源禀赋好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人。人受到体制和机制,以及工作机制的制约。
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委会的成立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机构增设,而是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旨在打造一个“枢纽型”“平台型”“智库型”的专业组织,为浙江的国际传播工作注入全新动能。要真正打开国际传播新格局,未来还需在专委会的平台上,持续深化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做好战略设计与统筹协同,进而用系统思维打造战略传播体系。顶层包括中央层面,其实也包括各级党委(党组),“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顶层设计还包括战略规划,也包括战役部署、战术方案,分层分级制定与落实。
其次,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是一种组织化、制度化行为,不能简单追求做一些短、平、快的快消品,即不要完全“李子柒化”。主流媒体既要做短、平、快的“快消品”适应大众,又要做经得起推敲的“耐用品”,面向所谓中坚社会力量甚至是精英社会力量。在讲述浙江发展故事时,要善于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找到与全球受众的“最大公约数”,引发共鸣。如果再好的故事里面不含理,不含价值观,不含一种精神力量,那么这个故事不会长久。所以好故事一定是又好听又好看,还能保持长久影响力的。
再次,做好精准传播、精细运作。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际传播话语的分层,适应每个国家和社会都有的社会分层,实现面对不同社会阶层使用不同的话语表达,提高传播有效性。国际传播话语构建的层级化,要实现各取所需,有的放矢,从而免得种瓜得豆,鸡对鸭讲。二是分类传播。国际传播主体及其叙事需要分类化和多样化,从而呈现立体的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手段与平台的多元化,满足内容与对象的分众化,实现畅通的渠道、有效的手段和合适的平台的有机融合。三是分群传播。国际传播需对目标国别分群,实现文化与价值的高度适配,且应从“一篇通稿打天下”的状况,进化到“一洲一策”,甚至“一国一策”。对国际传播目标用户分群,实现目标人群的有效触达。网络社会中圈层分化,乃至族群割裂日益明显,因此需要“一群一策”,进行有效的群际交流与沟通,实现群际传播效应。
最后,各地区各部门要发挥各自特色和优势开展工作,展示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也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4
结语
国际传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格局之新,关键在于体制机制之新。浙江省记协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是浙江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一次重要体制机制创新和战略布局。它通过构建协同平台、整合优势资源、引导专业方向、培育核心人才,为浙江的国际传播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组织动能和创新活力,为破解长期存在的“碎片化”“内卷化”难题提供了“浙江方案”。尽管前路依然漫长,但只要坚持依托专委会这一创新机制,持续深化内容创新、技术赋能、本土化运营和全民参与,浙江必能在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浙江气派的国际传播体系中走在前列,为中国声音响彻世界贡献更多浙江力量,真正打开国际传播的崭新格局。(作者:胡正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谢庆 浙江省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