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童杰:以系统思维引领媒体发展、深化产业变革

作者:童 杰 更新时间:2025-08-18 来源:新闻战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这为主流媒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指引和新方向。主流媒体以积极的改革姿态驱动媒体融合向深水区迈进,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多重政策机会并存的背景下,形成机遇与挑战相互交织的发展新态势。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浙报集团”)锚定“争创新时代一流党报集团”的发展目标,以平台变革为引领,以内容变革为根本,以技术变革为支撑,以产业变革为基础,以组织变革为保障,五项变革相互促进、整体联动、协调发展,共同构成推进集团系统性变革的强大合力;明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驱动器”的产业定位,确立“以科技创新服务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产业使命,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主线,紧扣“科技应用、创新引领”关键点,由“小生态重塑”向“大生态融合”,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聚焦四个层次和六个维度,全速推进产业变革。

图片

浙报集团五大变革


创新“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本质上是基于是以“社会效益为先”的价值逻辑重塑为内核,以“两个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的深刻革命。系统性变革不仅是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更加注重系统集成”这一基础性方法论在主流媒体领域的具体应用,更是在媒体融合国家战略实施10年基础上,面对新时代文化使命、技术浪潮,清晰认识主流媒体弱用户、短数据、少服务、缺模式的结构性短板,着力突破传统的资源依赖发展路径,针对强用户关联、强互动生产要素之间的整体谋划和系统再造。

浙报集团产业变革坚持以系统思维指引变革实践,以变革实践驱动系统优化,提出变革的四个层次和六个维度。四个层次是基于对“系统性”的深刻认识,对媒体从生产模式、商业逻辑、受众关系到生态边界的全链条重构,而非局部调整;六个维度是基于对“变革”的深度实践,对发展能力通过技术赋能、资源配置、机制创新、文化理念实现根本升级,而非简单改良。


统筹发展并动态耦合的四个层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浙报集团基于对自身资源禀赋与核心能力的精准研判,锚定“生态位”,延展“生态链”,拓展“生态圈”,以内部“小生态”筑基内生力,向外部“大生态”开辟增长极,形成内强外联的生态边界跃迁。其关键在于统筹发展并动态耦合媒体自系统、社会治理大系统、外部系统关键链、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等四个层次,不断提升创新引领力、市场主导力、产业带动力。

推进媒体自系统变革,强化内生增长体系。媒体系统变革是围绕媒体核心业务开展的系列自我革新,通过强化内驱发展动能,持续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挖掘内生增长潜能。

浙报集团对标目标体系,落实发力路径,形成“重大平台核心引领、媒体矩阵联动赋能、双轮驱动强化支撑、省域生态开放共享”的架构布局、战略重点和运营逻辑。集团坚持系统思维,从全局角度深化平台变革,聚力迭代“潮新闻”新型传播平台,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深化内容变革,打造内容品牌矩阵,重构生产传播链路;深化技术变革,建强传播大脑技术平台,筑牢AI支撑赋能;深化产业变革,聚力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创新文化科技融合;深化组织变革,聚力涵养党报一流发展生态,重塑内部治理体系。

融入社会治理大系统,拓展能力延伸领域。融入社会治理大系统是媒体充分发挥自身传播渠道优势,主动融入社会治理领域,推动渠道和资源向基层扎根、与民生接轨的关键。

浙报集团以传媒主业和产业主业优势能力融入社会治理大系统,实现这一领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并进。一方面,通过主流媒体传播矩阵和专业化能力,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此外,基于区域生态视角,县级融媒体作为基层重要的信息枢纽和内容平台,凭借传播网络神经末梢的地缘优势,成为媒体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和主力军。

切入外部系统关键链,开辟跨界融合空间。媒体切入外部系统关键链是媒体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造驱动力,基于自身资源生态与能力矩阵优势,找准在外部系统中的“生态位”,以跨界融合卡位产业链关键环节,开拓增量市场空间。

浙报集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资源和能力优势,敏锐洞察市场经济趋势,前瞻性布局主责主业延伸领域,通过跨界融合发展,生发出产业多元创新范式。例如,在文化旅游领域,浙数文化旗下的图影科技和浙数文旅,运用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贯通生态协同网络。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是区域媒体间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贯通生态协同网络,构建形成的上下联动、深度融合的新型传播格局。

自2022年以来,浙报集团运用系统思维整合自身资源及媒体领域资源,以“共建、共享、共赢”理念,积极构建省市县一体化传播体系。在系统协同的全媒体传播生态下,一是实现内容、运营联动共享,构建起全省“一张网”新型内容生产体系;二是实现媒体用户互认互信,互相丰富用户标签;三是实现技术资源降本增效,全省媒体数字技术组件资源高效使用;四是实现数据体系互联互通,以数据联通为基础,构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引擎和中台支撑,并积极探索算力赋能宣传工作的有效方法路径。截至目前,全省融媒“一张网2.0”以共享联盟为运作机制,全省成品内容资源稳定入库累计300万条,并已支撑近百家媒体的日常新媒体内容生产、发布和传播工作;服务范围已向省外区域多行业拓展,共享联盟成员已超2000家。


深入推进六个维度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基于对系统性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媒体深度融合理念的再深化和再认识,系统性变革遵循需求与供给相适配、文化与科技相适配、规模和效益相适配、机制与人才相适配的原则,在产业领域深入推进发展理念、运营模式、成长逻辑、管理能力、体制机制、文化生态等六个维度的变革。

发展理念变革,以创新理念升级集团产业发展的能力要件。发展理念的变革,是企业顺应时代趋势主动突破传统思维定式,构建更具前瞻性、包容性和增长韧性的价值创造逻辑。“杭州六小龙”的现象级崛起,实证着AI对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作用。反观传统媒体,在历次技术革命中往往存在创新滞后和被动跟随的现象。面对技术加速迭代,媒体欲从技术跟随者发展为应用先行者,基于现阶段数字化转型认知基础和技术应用的先发布局,发展理念仍需进一步向数智方向推进。

浙报集团明确产业定位,发力三大引擎,全面拥抱AI。集团围绕总目标,明确“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驱动器”的产业定位,发力“内容+”“技术+”“数据+”三大引擎,并进一步提出“相信AI、靠近AI、拥抱AI”的发展理念,即理念上相信AI驱动产业变革,资源上靠近具有AI能力的伙伴,目标上实现自身AI能力的建立,最终打造形成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浙报集团“文化+科技”融合特征。近年来,浙报集团全面拥抱AI,与多家头部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AI大模型领域高度集中化的发展态势下,集团充分认识到少数具备雄厚资金实力、顶尖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的头部科技企业将成为市场主导者,深度协同头部科技企业持续进化的技术能力和生态资源,成为传媒行业把握技术革命机遇、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加速器。

图片

会议科技七龙珠

运营模式变革,媒体主业以“勇突破”推进新能力驱动新模式培育新增长点。运营模式的变革,是企业在市场环境变化中自驱迭代、主动求变,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外延式增长通过新方法,拓展新空间、提升旧空间,根本要义在于践行“互联网+”“数据×”精神,发展AI驱动的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内涵式增长通过优化“以旧方法维持旧空间”的运营方式,重点淘汰低效益、低效率的落后产能。

浙报集团以技术布局和业务创新孵化经验为基础,助推经营单位“勇突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浙报集团拥有长期积累的海量内容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同时具备算法创新和算力储备,可实现数据价值深度挖掘与转化。当前,浙报集团具有媒体和城市治理领域的大模型及算法备案共7项,旗下IDC和算力公司富春云在杭州、北京建成算力基地,部署的本地化算力已服务于传播大脑、城市大脑、网络医院等集团旗下企业,并将进一步扩展至媒体传播、文旅服务、数据运营等集团内外部关键应用场景。集团基于历届“新蓝海行动”新媒体新业务经营挑战赛实践经验,以培育符合集团阶段性战略规划与产业布局的优质项目为目标,进一步推出“勇突破”计划,配合强激励政策,聚焦突破性项目,“突破性”强调各经营单位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新方法,既要拓展新空间、占领新高地,又要提升旧空间、筑高护城河,力争实现新赛道突破、新布局谋划、新业态培育的目标。

成长逻辑变革,产业主业“调结构”以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组织形成高效能的产业生态。成长逻辑的变革,是企业突破线性发展路径,构建更具动态适配性、生态协同性和价值跃迁性的成长格局。传统媒体变现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依托技术培育可持续发展新能力至关重要。版面经济商业模式的演进,折射出媒体影响力变现路径的变化。传统模式下,封面作为稀缺传播资源,价值体现为“单人单面”,媒体影响力依靠资源独占实现“靠脸”变现;数字化传播新常态下,价值体现向“群像策划”转变,媒体影响力转变为能力驱动、生态赋能、价值共创变现。主流媒体基于传播渠道的资源壁垒优势衰减,构建新的核心底座能力,重构新发展范式已具备战略意义。

浙报集团正加速形成基于“AI+数据”核心底座能力的产业新结构。浙数文化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在业务结构上,不断做大做强“数字技术+”和“数据运营+”板块,优化完善“数字文化+”板块,尽快促成“技术+”驱动的第二增长曲线和“数据+”驱动的第三增长曲线。集团目前的产业结构为“1+3+N”,即一个核心主业、三个产业主业、N个新兴业态延伸,三者为并列的业务体系;集团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更具驱动力的逻辑结构升级,其核心关键在于强化“AI+数据”的核心底座能力,构建形成“内容+科技”双引擎驱动,通过核心底座能力和双引擎坚实支撑三大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数据×”的乘数效应,催化创新延伸更具爆发力,最终释放业务发展加速度。

图片

浙报集团产业图谱

管理能力变革,“控成本”以精细化管理提升资源运营效率。管理能力的变革,是实现效益提升的多维增效路径和新型内部治理体系:一是向内部管理要效益,实施生产管理成本全程管控;二是向技术创新要效益,运用新技术促进新媒体降本增效;三是向市场和政策要效益,既主动应对政策调整,统筹优化业务主体,又灵活顺应市场调整,降低运营成本。

浙报集团将成本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集团及旗下各经营单位对“全成本管理”路径的探索,是立足战略发展全局,持续推进成本费用管理向纵深维度的精细化分析,努力实现从“被动节流”向“主动创效”转型。一是深刻把握财务分析三大核心价值,即经营业绩发展态势、横纵指标对标分析、微观效益深度挖掘;二是尝试破解经营管理五大核心问题,即市场刚需在哪里、业务潜力在哪里、风险隐患在哪里、管理能力在哪里、竞争短板在哪里,探寻企业发展方向,助力经营决策;三是重点关注三张财务报表协同应用,同步考量资产质量、盈利结构和资金安全,通过业务和财务融合分析,为实现发展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体制机制变革,“强激励”以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发展活力。在产业创新驱动体系下,体制机制的变革已从配套支持升级为核心驱动力,深层价值在于将偶发性创新转化为持续性创新。浙报集团的体制机制变革:一是强化内部管控,提升板块分类科学性,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投资风控体系数字化水平;二是探索资源协同和产业创新,探索跨层级、跨单位的资源协同机制,形成导向鲜明、评估科学的产业创新体系;三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预算考核体系,强化激励约束刚性兑付。同时,始终紧扣“活力”与“效率”这两大运营关键要素,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将组织活力释放列为集团组织变革的关键命题。

浙报集团始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元化举措,持续深化管理创新实践。2024年,浙数文化积极探索股权激励计划,成为国内首家股权激励达成行权条件的国有文化上市公司,为国有文化上市公司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浙江方案”。

文化生态变革,以创新文化生态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基因。文化生态的变革,是企业通过持续的制度沉淀与团队淬炼,在长期的市场演进中渐进培育创新文化积淀。“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并非偶然,其创新突破得益于培育市场主体活力、赋能企业创新发展的优质营商环境和制度生态。浙报集团深刻认识到创新文化构建是集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度参与创新,通过创设基金与投资基金双渠道并行,投资宇树科技、云深处、清陶能源等20多家独角兽、准独角兽公司。

浙报集团积极构建产业创新驱动体系,通过设立产业创新基金、优化创新扶持机制、搭建产业智库、开展“蓝海人才”培育计划等多元举措,系统培育创新生态,寻找“浙报小龙”。集团推出“勇突破”产业创新基金,旨在强化对高质量发展单位、突破项目和创新业务的专项奖励;搭建产业智库,梳理经营分析工具,提出三大创新发展模型——“蓝海测量”“创新矩阵”“价值螺旋”,旨在助力旗下经营单位全面梳理优势资源,充分运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挖掘“新增长”,切入“新赛道”;组织产业创新沙龙,旨在建立产业创新研究和创新实践交流机制,探讨前瞻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发展思路;开展“蓝海人才”培育计划,旨在做好产业人才梯队建设,通过中长期培育,打造具备互联网创新思维、数字化转型开拓能力的人才队伍,为推进集团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好支撑保障。多元举措共筑价值链,为集团创新文化和生态的培育提供系统化的实践支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进一步激发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浙报集团将秉持“传媒控制资本,资本壮大传媒”的发展理念,积极主动推进系统性变革,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强化智能技术应用,提升数据资源运营,以新质生产力深耕旧有阵地,打开新兴领地,全力推进发展理念、运营模式、成长逻辑、管理能力、体制机制、文化生态等全系统的向新求变,向新时代一流党报集团的目标不断进发。作者系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

原文刊发于《新闻战线》2025年8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