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地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变与不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推动主流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变革传统的全流程媒体生产运行系统,以新求变促变,进而实现融变转型发展,更好地履行主流媒体使命任务。
变革引导体系,坚持导向为魂和党媒性质
地方主流媒体无论怎样变革,作为党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党媒姓党和正确政治方向,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提供有力舆论支持。地方主流媒体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始终高扬主旋律。同时,在引导体系变革方面,要创新议题设置、叙事设置、传播设置,进而让主流舆论更强劲。
一是兼顾“两个视角”。地方主流媒体的时政报道、主题报道因为报道需要和惯性思维,视角更多聚焦在理政、施政层面,虽增强了报道的权威性、思想性、引领性,但也一定程度上缺少了烟火气。地方主流媒体引导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更多从民生视角切入,在增强报道亲民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2025年全国两会报道中,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黑龙江省全媒体中心)(以下简称“黑龙江台”)自有客户端极光新闻推出《走街串巷话两会》融媒专栏,通过街头海采的方式,展现各行业各阶层群众的两会民生心愿和期待,传递每一个岗位都不平凡、每一个人的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值得倾听的暖意,多条短视频产品传播量过百万,接地气、聚民声、暖人心。
二是用好“两个语态”。要改变传统语态,让语态更有网感、更具亲和力。一方面是着力打造“社交语态”,让主题报道直达基层,增强互动性。2025年元旦当天,深圳广电集团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推出的短视频《深圳广电记者哈尔滨采访 新年第一天偶遇黑龙江省委书记》,报道深圳广电记者肖青2025年新年第一天在哈尔滨街头采访,偶遇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两人在互动交流中,得知是江苏连云港海州老乡,许勤同志一句“这唠的!还是我老乡”,将愉快融洽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老乡见老乡的真情流露,消弭了界限和陌生,触碰了内心的温情。另一方面,着力打造“青年语态”,让时政报道、主题报道的受众不仅仅是中老年人,更感召、联动“青春的力量”。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黑龙江台推出《两会这Young说》特别策划,以“00后”观两会,聚焦青年议题,凸显“Z世代”展现新“Young”态,圈粉青年受众。
三是打造“两个联播”平台。地方电视主流媒体在做好大屏端《新闻联播》的同时,也努力打造好新媒体端《新闻联播》,更好唱响新时代主旋律。2024年以来,黑龙江台提出重点打造“两个联播”平台,并组建要闻融媒部,专门做时政、主题报道类短视频在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播出,取得良好效果。吉林广播电视台在做好卫视《新闻联播》的同时,在自有吉祥新闻客户端等平台推出时政、主题报道短视频。2024年11月,吉林省新雪季开板仪式举行,吉祥新闻推出吉林省委书记黄强用英文与外籍滑雪爱好者交流的短视频,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变革生产系统,坚持内容为王和价值引领
坚持内容为王,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聚焦用好“第二个结合”,以新的优质内容致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表达,引领和彰显新时代主题。其主要着力方向是三个“1+N”。
一是生产内核“1+N”。生产好内容的内核是用好“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1”下,可以延展出多种(“N”个)优质全媒内容产品,形成品牌聚合效应。黑龙江台2023年入冬策划的全媒项目《歌声里的黑龙江》,根植龙江地域文化,全民制作、全网传播,总阅读量超50亿次,有效助力“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出圈。在此基础上,2024年,黑龙江台推出《故事里的黑龙江》融媒项目,制作短视频作品近200条,挖掘文化内涵、引发全网共鸣,总阅读量62亿次,有力宣推龙江资源禀赋和精神内核;打造《镜头里的黑龙江》项目,生动讲述龙江发展变迁,展现黑土地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势。2025年,黑龙江台出品《文学里的黑龙江》全媒项目,将龙江之美和文学之美有机衔接,引燃大美龙江宣传主题。
二是生产分发“1+N”。这里的“1”是一次生产,“N”就是衍生出多个平台分发的产品。地方主流媒体特别是广电媒体,以往在生产内容产品的时候,投入较大人力、财力、物力的作品只是满足于传统大屏端的一次播出,然后就成为媒资,束之高阁了,没有衍生出更多产品,也没能实现更好传播和满足广泛受众需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包括黑龙江台在内的诸多地方主流媒体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要求一个节目或者项目,不仅仅在传统大屏端分发,同时也要具备PC端、移动端传播的特质,实现产品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是生产平台“1+N”。地方广电媒体一直以来主要实行频率频道制,每日进行的编排,多是一些传统内容的条块堆砌,难以更好满足融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为改变这一状况,黑龙江台从2024年10月份开始,彻底改变惯性的“大屏为主、小屏依附”内容生产方式和频道频率“大而全”的管理模式,频道频率事业部重点负责打造黄金时间品牌节目,其他时段由台运营部统一整合编排,剔除“填空式”“补丁式”节目。各事业部重点打造第三方平台“1+N”品牌账号矩阵,即“1个品牌节目主账号+N个子账号”,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账号内容依据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特点,专门生产制作,改变从传统端到新媒体端的“复制粘贴”,提升新媒内容生产力。
变革传播系统,坚持移动为先和深度融合
没有到达的传播,都是无效或者低效传播。地方主流媒体必须把移动优先和深度融合作为第一要务,在确保传播到达基础上,追求新高度。具体操作上,要做到三个“出海”。
一是造船出海。地方主流媒体变革传播系统,必须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也就是造船,只有造出巨舰,才能“直挂云帆济沧海”。目前来看,大多数地方主流媒体,特别是省级媒体,都开启了造船之路,有了自有客户端。如黑龙江台极光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5200万,日活量超20万人,为黑龙江台融合传播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借船出海。在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商业平台深受网民关注的当下,地方主流媒体“借船”在第三方平台做强号体,权威发声、价值引领、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版图尤为必要。近年来,在建设自有客户端的同时,各地方主流媒体在抖音、快手等第三方平台纷纷创建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账号,成为舆论引导的重要平台和出口。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分析显示:2024年,在省级媒体新闻账号中,38个账号粉丝量超千万;一些地方主流媒体全网粉丝数以亿计,黑龙江台全网粉丝超2.15亿,“借船”成为确保传播到达的强力引擎。
三是拼船出海。这也可以称为聚船出海,来源于沿海地区外贸术语,即将不同货物拼装上船,联合出海,集约成本,形成合力。对于地方主流媒体来说,就是“合纵连横”,区域内纵向打通省市县融平台,横向打通不同媒体、不同单位、不同主体的平台,也可以跨区域横向纵向联合,形成强大传播声势和效果。黑龙江台纵向深化与省内13个市(地)、67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合作,实现内容传输、推荐发布和考核评比一体化运行,横向加强与全省各职能部门客户端、新媒体账号合作,建设主流媒体服务受众的权威平台,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评价。黑龙江台极光新闻积极拓展与全国地方媒体主流客户端合作联动报道,传播量多在千万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指导下,极光新闻联合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第1眼TV、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等省市主流媒体共同推出《行走在春天》联动报道,全网传播量突破1100万,诠释“以春为序、向新而行”的实干担当,让世界听见中国高水平开放的春之声。
变革支撑系统,坚持技术为要和应用赋能
在融合大背景下,地方广电媒体的技术支撑系统也必须变革,紧盯发展媒体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技术要素环节,使其在技术支撑和应用上有新的提高和跃升,赋能融合转型。从当下来看,要抓住三个“A”。
第一个“A”是 AI 。AI是人工智能类的泛称,AI、AIGC以及2025年横空出世的DeepSeek、Manus等都包含其中。人工智能给了地方主流媒体融合转型发展无限可能。黑龙江台在2025年春节之后,成立了全新的AI工作室,并“揭榜挂帅”选聘了相当于部门副职待遇的负责人,积极探索DeepSeek接入内容生产。山东广播电视台提出,2025年要成立数智创研中心,推动AI在广电的深度应用。
第二个“A”是AR 。AR是增强现实技术的简称,这里还包括相关的VR(虚拟现实) 、XR(扩展现实)等技术,这是未来舞台效果、视觉呈现甚至未来受众交互式双向互动、沉浸式深度体验的一个关键技术,为增强受众黏性提供了广阔空间。这方面的典型应用是黑龙江台的“4K+XR+AI超高清演播室”,入选了广电总局2024年度视听系统典型案例。
第三个“A”是ALG。ALG是指算法,就是在大数据等技术加持下,既坚守地方主流媒体自我,不唯流量,又能实现推荐技术与用户喜欢、精品生产有机结合,助推正能量澎湃下的大流量。ALG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应用层网关,也被称为应用层防火墙或应用代理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技术。这对于地方主流媒体也非常重要,技术和应用,都应该是可管可控的,否则是一失万无。
变革经营系统,坚持效益为要和转型发展
近年来,地方主流媒体经营收入下行趋势明显,特别是地方广电媒体由于生产上“重装备”“高耗能”,广告作为赖以支撑的单一收入来源又锐减,一度成为“特困行业”。因此,地方主流媒体必须变革传统的产业系统,提高效益,坚定不移转型发展,以新收入反哺事业。具体来说,要在三个“务”上下功夫。
一是“新闻+政务”。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模式,发挥地方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智慧城市建设、问政投诉、便民帮办等,助力政务运行和社会治理。在架起党政机构和人民群众连心桥的同时,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拓展地方主流媒体能够承接的政务资源。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苏州广播电视台。作为苏州创新的数字名片,2020年11月21日,苏州广电推出的苏州城市生活服务总入口“苏周到”上线,围绕“政务、融媒、生活”三大方向,逐步扩大业务范围,持续拓展应用生态,不断完善便民功能,打造全方位、数字化、智慧化数字生活场景,已成为苏州市用户下载数量最大、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移动客户端。这也为苏州广播电视台的影响力、变现力、吸附力提供了支撑。
二是“新闻+服务”。拓展“新闻+服务”,前提是地方主流媒体在有关部门和受众心目中有公信力和美誉度。当前,一些省级、市级地方主流媒体在水电教育等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社区服务、创新创意等技术服务上着力拓展,寻求到了有效的结合点。如黑龙江台导演创意团队以其专业水准和创意能力,连续承办了六届黑龙江省旅发大会开幕式,打造了一个大型活动创意执行的业界品牌。
三是“新闻+商务”。“新闻+商务”是弥补和替代广告收入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一方面,要在提升内容影响力的同时,拓展短视频、MCN等多元新媒变现能力,逐渐减少对传统广告的依赖;另一方面,要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教育培训、文旅、创意、IPTV版权等朝阳文化产业。湖南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值得学习借鉴,浙江安吉、浙江长兴、福建尤溪等县级融媒体中心“小而美”的媒体融合多元发展路径,也值得参考。
变革评价系统,坚持人才为本和公平公正
地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一环,就是打破传统的事业思维、行政思维,以全新的评价体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具体来说是畅通三个“通道”。
一是畅通薪酬待遇通道。地方主流媒体常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等弊端,同时,还存在在编老同志因为编制、职称等体制内优势,少干活或不干活,薪酬却高于聘用年轻员工的现象。因此,促进公平公正、激发人才活力,首先要在薪酬改革上入手。2024年8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宣布,该台全员统一基础工资为3500元,大幅提高绩效工资,并向关键岗位和一线部门倾斜,这必将催生多劳多得、奖优汰劣的“鲶鱼效应”。
二是畅通保障服务通道。在现阶段,编制保障等服务在引智引才上还有较大的吸引力,地方主流媒体用好编制资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人才后顾之忧,能够更好拴心留人、激发创作活力。2024年,黑龙江台启动了尘封20年的编制招录工作,解决了190名优秀人才的编制问题;2024年底、2025年初,黑龙江日报先后社招40人、校招20人,为地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注入了全新血液和动能。
三是畅通成长上升通道。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让优秀人才挑大梁、担大任,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切实提高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打破论资排辈,优化选人用人机制,下力气探索打通专业与职级转换通道,着力构建双通道晋升机制,既注重年轻干部培育,又兼顾激活全年龄段创新潜能,努力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干部人才队伍。
变革管理系统,坚持改革为基和提高效能
地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就是要坚持深化改革、注重效能提升,彻底变革管理系统,以新的运行机制推动地方主流媒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来说要做好三道“题”。
一是做好传统减法。2024年以来,地方主流媒体关停潮下的精简精办备受关注。其目的就是瘦身、去落后产能,压缩传统端的无效内容供给。配合这一举措,还应该减少对传统端包括收视率考核等在内的关注,让干部职工减少传统媒体思维,减少系统性变革的阻力和牵绊。
二是做好新媒体加法。精简精办,不仅仅是为了减员,更主要地是在瘦身的同时实现强体。强的是新媒体的体,做的是增量,做的是未来。黑龙江台在2024年年初果断重组精办频道频率,撤销6个不适应融媒发展的部门,组建6个新媒体部门。同时,在绩效匹配考核上,传统端和新媒体端占比由7:3调整为3:7,在人员评优、提拔中,向新媒体一线倾斜,以翻转性的加法切实推动转型发展。
三是做好管理乘法。要通过管理上的系统性变革,提高管理效能,释放乘法效应、几何效应。催生效率上乘法的前提,是在管理上先做加、减法。减的是推诿、扯皮、庸懒散,加的是责任、担当、精气神。黑龙江台做的减法是管理上减员、减薪,大幅压缩管理人员数量,管理岗绩效档级为四档中的第四档;做的加法是“首问负责制”“最多跑一次”和“做有意义的事”,脱虚加实、求真务实释放成倍效能,更好服务事业产业发展。
推进地方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应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识到其不是简单地修修补补、敲敲打打,而是在生产、传播、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实行系统性变革,进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迎来全新的媒体发展机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地方主流媒体力量。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