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

爆款课程×高校联盟×舆情训练营:南京报业"新闻+"模式的三大转型探索

作者:谈洁 更新时间:2025-03-17 来源:中国记者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战略背景下,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主流媒体不仅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更应积极融入社会治理,服务公众多元需求。南京报业传媒集团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创新路径。通过推进功能拓展、强化特色服务、聚焦用户需求,其教育条线以一系列创新实践为抓手,诠释了“教育新闻+服务”模式在媒体转型与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新型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鲜活案例和实践经验。


01

凭借新闻敏锐,拓展内容样态解决社会痛点

图片


在媒体生态深刻变革的时代,主流媒体的记者与编辑凭借长期积累的新闻敏锐性,能够迅速捕捉到社会痛点和需求,为内容生产和媒体转型提供强大支撑。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在基层采访时发现,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普遍不足已成为影响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更关乎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长远布局。


深入调研显示,问题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学校网络媒介素养课程体系缺失;二是社会资源未形成合力,现有的网络素养教育分散零散,缺乏系统性。为此,南京市政协将“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列入重点提案,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图片

□ “当好数字小公民”项目在江苏省互联网大会上进行路演


针对这一社会痛点,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在“新闻+服务”理念指导下,创新性地依托自身内容生产优势,策划并推出“当好数字小公民”网络媒介素养课程。该课程以“1+16+N”体系为框架:通过1个拟人化IP形象——卡通猫头鹰拉近与青少年的情感距离;16节课程涵盖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安全文明上网、预防网络沉迷等关键主题;N场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真实场景中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课程充分考虑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求,将趣味性、互动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构建了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模式。


线上课程邀请毕业于名校的专业教师授课,带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线下则依托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课程还结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强化网络文明教育的全方位支持。网信、公安等部门开展专题讲座与法律知识普及;学校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双师课堂”与课后服务;媒体通过制作短视频与专题报道,提升家长对网络文明的认知水平,助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此外,课程还包含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在网络文明素养实践基地开展红色教育,邀请民警讲述网络犯罪案例,在科研机构沉浸式体验最新网络科技等,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课程自2024年起已覆盖南京多所小学,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游戏互动、小组讨论等多样化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技能。


课程推出后得到各界好评。省市有关部门认为,这一课程从理论走向实践,为青少年树立了数字公民责任意识,让他们不仅关注自身网络行为,更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建设,为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02

发挥长板效应,整合资源助力城市发展

图片


信息的高效整合与传播能力是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不仅承担着传递主流价值、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还应通过资源整合和跨界合作,参与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围绕“博物馆之城”建设,结合南京高校博物馆资源未充分开放的实际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全市26所高校共拥有67个博物馆(空间),涵盖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但受限于入校政策、讲解人员短缺等因素,大部分博物馆难以对公众全面开放,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针对这一情况,团队以“新闻+服务”为切入点,策划了高校博物馆短视频系列,将线下博物馆资源搬到线上。通过视频形式,邀请博物馆馆长和专家讲述藏品故事,让公众在云端感受南京丰富的文化魅力。该系列视频上线后,迅速被央媒、省媒及多家社交媒体转发,广泛传播了南京高校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图片

□ 南京大学生参加“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组织的“大学新生第一课”,图为学生正在参观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为了让高校博物馆资源更贴近公众需求,团队还组织了百场“打卡高校博物馆”活动,特别为大学新生策划“博物馆第一课”,通过博物馆这一窗口让新生快速融入高校与城市文化。此外,南京日报“我的大学”编辑部推动成立了“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整合全市67个高校博物馆资源,推动资源共享、联合展览、研学课程开发等一系列合作计划系列活动,不仅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未来,“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计划进一步深化资源利用,通过专业化举措与多元化宣传,让更多公众有机会走进高校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为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03

发展依托融媒智库,提供方案深度参与社会治理

图片


主流媒体自成立之初便具备信息采集和分析功能,在融媒体时代,这一“智库基因”被进一步激发。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凭借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记者与编辑团队,整合行业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将新闻传播的专业能力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领域,为教育系统提供了精准的智库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化社会的深入发展,舆情事件频发已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挑战。在教育系统内,涉及学生安全、食品卫生、校园暴力等方面的问题处置不当,更易引发舆情。提高教育管理者的舆情应对能力,已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


2024年初,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敏锐捕捉到南京市教育部门提升舆情处理能力的迫切需求,依托在教育新闻报道中的深厚积累,开发出一套以实践为导向的舆情应对训练营项目,为教育系统提供了系统化的培训解决方案。


训练营设计以“理论+实战”双轮驱动模式为核心,内容丰富且针对性强。理论部分涵盖《新闻宣传与新闻素养》《新闻通稿拟写》《校园短视频拍摄技巧》《新闻发布会的策划与执行》《舆情分析与危机应对》等多个模块,参训单位可按需选择课程模块,灵活定制学习计划。通过系统学习,校长、管理人员和宣传负责人能够掌握从日常宣传到危机应对的全链条技能。


在实战环节,团队针对学生意外伤害、食品安全、校园欺凌等高频舆情事件设计了真实案例库。参训人员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分组角色扮演、问题应对演练等形式,沉浸式体验舆情事件发生后的应对全过程。从危机信息的搜集与研判,到公众疑问的解答,再到媒体的追问与澄清,参训人员在“实战”中不断强化危机处置能力。模拟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专业评审团队根据表现提供详尽反馈和优化建议,帮助学校总结经验、补足短板。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还组建了一支专家团队,成员包括专注于舆情研究的高校学者、熟悉教育领域的资深媒体人以及网络安全和传播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为训练营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与实战指导。专家团队不仅帮助教育部门完善舆情应对机制,还协助学校开展日常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进一步强化教育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此外,训练营注重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协助参与学校通过培训建立起一套包括“预防—监测—研判—处置”的舆情管理闭环体系。例如,一些学校在培训后建立了校园舆情联络员制度,将校园内部的小型舆情及时汇总上报至教育主管部门,以便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在一系列培训与机制优化的支持下,南京市教育系统在多个突发舆情事件中实现有效的快速响应,得到社会认可。


融媒智库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教育舆情应对上,更在于其助推社会治理创新的广泛应用潜力。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通过这一实践,不仅赋能教育管理者,还为主流媒体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可推广的样本。未来,团队计划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医疗等其他领域, 进一步扩大媒体智库的服务范围,助力社会稳定与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这一系列探索表明,融媒智库正在从信息传播的幕后力量,逐步成为社会治理的前沿角色。主流媒体不再局限于新闻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而是通过提供智力支持与方案设计,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参与者与推动者。媒体的智库功能与社会治理需求的深度契合,能够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开辟新的路径,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更多力量。


04

结语

图片


媒体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媒体的功能不断延展与深化。“教育新闻+服务”模式是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部对媒体融合发展的积极探索,也是媒体行业在服务社会、促进治理中的一次实践创新。通过将新闻专业能力与活动策划、资源整合、智库支持相结合,该模式体现了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从内容生产者向多元服务者的角色转型。


这一实践不仅推动媒体自身的融合发展,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在提升媒体品牌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主流媒体在构建良好社会舆论生态和参与社会治理中的价值。未来,这种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模式,必将在更广泛的社会场景中展现其潜力,为主流媒体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参考。(作者系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事业部主任)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2期

原标题:《打造媒体深融新样本——以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教卫事业部实践为例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李炜(实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