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大河报》与亿万读者共叙光阴故事
8月1日,《大河报》迎来创刊30周年。这场以“三十而新”为主题的庆典活动,通过重磅纪念特刊、经典影像展、16城户外大屏联动点亮、跨代报人“同框”等多元形式,串联起三十载峥嵘岁月与未来期许,展现了一份地方媒体与城市、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厚情谊。
8月1日清晨,《大河报》创刊30周年纪念特刊亮相,以32个版面的体量,成为诠释“三十而新”主题的核心载体。特刊采用杂志化呈现,封面封底通版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鲜红底色上,“三十而新”的书法字体苍劲有力,以历年新闻摄影作品作为背景,数字“30”如一条纽带贯穿其中,象征着30年的传承与联结。
特刊3个子封面的设置同样颇具巧思,“1995—2005向上而攀”“2005—2015向前而行”“2015—2025向新而跃”,精准概括了《大河报》历经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在都市报黄金时代持续攀登职业高峰,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突破传统传播方式奋力前行,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向着智能化、平台化再次飞跃。
当天,河南日报报业大厦变身为一座“时光博物馆”,从门口台阶到电梯口的30米距离里,铺设了30个“年份条”,浓缩了《大河报》30个春秋的印记与峥嵘岁月。除了“年份条”,报社还将当天报纸头版制作成高大的签名墙,鲜红的“30”字样格外醒目。
“三十而新——大河报创刊30周年经典影像展”同步举行。100张照片在夏日绿荫里静静陈列,黑白照片中藏着1995年的尘土,彩色光影中跃动着2025年的温度,成为《大河报》30年的“时光标本”。
有市民在观看影像展时感慨:“这些照片里有我们生活的变迁,也有城市的成长,看着它们,就像重新走过了这30年。”
《大河报》30周年庆典引发全城乃至全国关注和参与。从点亮遍布城乡的大屏到各行各业的真挚祝福,展现了这份报纸深厚的群众基础与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从7月31日晚到8月1日,河南16个城市的500多个繁华地段,商超大屏同步点亮,LED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对《大河报》的生日祝福。“几乎覆满中原的祝福应援,既展现了《大河报》独树一帜的本土影响力,更体现了其业内领先的品牌价值。”《大河报》总编辑许笑雨如是评价这场全城参与的庆生活动。
8月1日上午举行的《大河报》“三十而新”——创刊30周年主题活动暨新品分享会上,汇聚了来自各方的祝福与认可。《大河报》青年记者走上舞台,分享《大河报》如何从“一纸风行”到“链接一切”,在互联网语境下成为事件“主动引爆者”、话题推动者、舆论场建构者。
潮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上游新闻、《羊城晚报》、《华商报》、《三湘都市报》、大皖新闻、红星新闻、极目新闻、齐鲁壹点、《华西都市报》等媒体的社长或总编辑,以及来自生活消费、医疗、教育、生物医药、文旅、汽车制造、钢铁、投融资等多个领域的代表,也来到现场或以视频形式表达祝福。
庆典活动中,最动人的莫过于新老报人的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几代报人同框,展现了《大河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代代相传的职业精神。
当《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出现在大屏幕中,为《大河报》30岁生日写下“三十而新”4个祝福大字时,有老员工回忆起当年试刊阶段的忙碌:“为了让报纸顺利创刊,大家半个月没回过家,吃住都在报社。白天顾不上吃饭,总编辑就叫家人做了大锅饭送到编辑部,那种齐心协力的氛围,至今想起来都让人感动。”
农民兄弟乐队现场演奏《大河》之歌成为活动的高潮环节。《大河报》青年编辑记者代表携家人一同走上舞台参与大合唱。这种新老交替、薪火相传的场景,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大河报》蓬勃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未来前景。
《大河报》创刊于1995年,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2021年,《大河报》立足新发展格局实施战略转型,品牌升级为“大河报·豫视频”,如今全平台粉丝总量已突破1.5亿,其中千万级粉丝账号3个。
“三十而立,三十而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河报》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未来不断迈进,继续记录时代变迁,关注民生百态,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媒体力量,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进行更多探索突破,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大河报社党总支书记,大河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世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