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兴东,谢永琪,钟祥铭.Sora背后的权力转移与国际传播新范式——智能传播下国际传播博弈的新机制和新战略[J].对外传播,2024(07):68-72+44.
[2]涂凌波,张萌.技术突围与数字交往:人工智能背景下精准化国际传播突破方向[J].中国出版,2024(10):9-14.
[3]方兴东,何可,谢永琪.Sora冲击波与国际传播新秩序——智能传播下国际传播新生态、新逻辑和新趋势[J].对外传播,2024(04):14-18+80.
[4]陈嘉慧,朱秀凌.AIGC时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主体重构——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J/OL].青年记者,1-7[2024-11-16].https://doi.org/10.15997/j.cnki.qnjz.20240905.002.
.[5]周葆华,吴雨晴.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国际传播:实践进展与影响路径[J].对外传播,2024(06):4-8.
[6]崔波,黄智尚.AI涌现:国际传播生态新物种、新范式和新秩序[J].出版广角,2024(03):21-27.
[7][10]吕伟松,赵庆寺.当“技术文明”走进“文化空间”:论数智技术参与下的非遗国际传播[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06):31-40.
[8]王维.多模态AI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的逻辑机理、现实风险与路径创新[J].民族学刊,2024,15(06):39-48+134.
[9]路小静,江翠平,姚永春.AI驱动下的国际传播变革:新型主流媒体的应对与适应策略[J].出版广角,2024(10):50-55.
[11]王维.多模态AI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的逻辑机理、现实风险与路径创新[J].民族学刊,2024,15(06):39-48+134.
[12]姜飞.打造中国国际传播的百年工程[J].国际人才交流,2024(02):12-16.
[13]姜飞,袁玥.动力换挡与思想变迁:后特朗普时代中美政治传播生态与范式转型[J].美国研究,2024,38(01):78-94+7.
[14]姜飞.国际传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利益、边界和秩序的接力[J].新闻与写作,2021(10):5-13.
[15]吴雷.在全球变革下构建中国国际传播体系[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2):57-65.
[16]任孟山.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传播研究的路径联结:权力竞争、相互依赖与身份认知[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7(04):101-108.
[17]周勇,吴晓虹. 跨文明视域中的思想迁衍:国际传播的概念流变、普遍化及其体系再造[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4,31(10):5-18.
[18]方兴东,何可,钟祥铭.国内—国际融合传播:信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新格局[J].社会科学辑刊,2024(04):208-218.
[19]方兴东,钟祥铭,谢永琪,等.全球共通:重新定义国际传播——重估国际传播的本体与时代使命[J].传媒观察,2024(06):48-57.
[20]严功军.国际传播共同体:理论本质、内涵阐释与实践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3):44-49.
[21]周敏,郅慧,滕文强.从“乌卡时代”到“巴尼时代”:国际传播韧性机制构建的三重进路[J].新闻与写作,2024(06):59-68.
[22]姬德强,张毓强.深度交往时代中国国际传播的旧问题与新挑战[J].对外传播,2024(09):72-76.
[23]李沁,姜俣,刘入豪.面向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本体转型与未来进路[J].中国编辑,2024(07):49-55.
[24]胡正荣,王天瑞.绿树成荫在于根深、枝繁、叶茂:新时代国际传播理念的三重升维[J].青年记者,2024(07):5-11.
[25]韦路,李彰言.协同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范式[J].传媒观察,2024(09):5-13+2.
[26]陈虹,张文青.多元协同的中国国际传播交往行动网络构建[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1):51-62.
[27]谢进川,杜雨昕.话语联盟:中国国际传播协同性能力建设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8):67-75.
[28]王媛,刘心怡.“中国话语”国际传播阐释共同体的多元类型及差异化协同[J].当代传播,2024(05):105-108.
[29]于洋.传播美学与国际传播理论创新[J].中州学刊,2024(08):170-176.
[30]吴雷,唐远清.跨越文化边界:大型国际文化交流节目《美美与共》的传播美学微探[J].传媒,2024(17):61-64.
[31]刘清华.传播美学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研究[J].声屏世界,2024(01):8-10.
[32]王唯一,姜飞.求索传播审美视域下的全球“诗意栖居地”——双语纪录片《万象中国》的生活方式传播美学初探[J].对外传播,2024(03):36-39.
[33]王天歌,赵蕾.法国“反拨”盎撒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突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姜飞教授访谈实录[J].传媒观察,2024(10):44-52.
[34]孙德宏,臧永清.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对谈录[J].出版发行研究,2024(03):5-11.
[35]任孟山,任泽阳.移植、冲突与互鉴:地缘政治学视野下国际传播与文明间交往[J].新闻与写作,2024(06):25-35.
[36]李沁,姜俣,刘入豪.面向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传播本体转型与未来进路[J].中国编辑,2024(07):49-55.
[37]聂书江.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形态变革及未来图景[J].甘肃社会科学,2024(02):60-69.
[38]周勇,郑画天.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建构[J].新闻与写作,2024(06):5-13.
[39]张昆,张晶晶.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时代语境、价值要义与战略布局[J].中国编辑,2024(04):4-9.
[40]王刚,虞鑫.求同存异,时空贯通:全球文明倡议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J].新闻战线,2024(04):62-64.
[41]姚锋,李恩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体系构建与机制完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6(08):24-35.
[42]陈虹,张文青.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战略转向[J].新闻大学,2024(04):1-14+116.
[43]周敏,郅慧.理解“韧性”: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现实取向、要素耦合与逻辑理路[J].中国编辑,2024(06):50-56.
[44]段鹏,彭晨.数智时代短视频助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创新路径[J].中国编辑,2024(03):4-10.
[45]何天平,蒋贤成.以短视频为媒: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实践进路[J].中国编辑,2024(11):72-80.
[46]胡鹏林,胡玉洁.中国游戏出海的特征及其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方式[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4(05):56-63.
[47]林升栋,李悦.《西游记》的分身——论《黑神话:悟空》的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J/OL].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5[2024-11-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285.C.20241104.0845.002.html.
[48]徐国亮,薛伟.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四重维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4(03):36-46.
[49]余清楚,郭迎春.中华文化主流价值国际传播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4(17):5-10.
[50]陈刚,刘灿威.中华文化短视频国际传播效果的组态效应研究——基于YouTube平台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7):50-58.
[51]杨扬.中国故事的日常讲述与跨文化传播[J].当代传播,2024(05):109-112.
[52]胡钰,朱戈奇.中华文脉传承与传播的理论进路[J].新闻与写作,2024(02):5-13.
[53]刘国强,尹佳.“技道合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媒介化治理[J].江苏社会科学,2024(03):103-112+242-243.
[54]孟伟,刘鹏.文化锚定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路径探索——基于东盟五国青年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1):62-73.
[55]何天平,蒋贤成.从“转译”到“桥接”:面向精准国际传播的文化出海范式革新[J].中国出版,2024(10):15-21.
[56]吴瑛,黄泓晟,徐昊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文化中介”模型构建——基于《论语》走向世界的研究[J].新闻界,2024(06):74-88.
[57]李亭竹.中国文化故事何以入脑入心——基于娱乐克服阻力模型的三组实验研究[J].新闻界,2024(09):84-96.
[58]段鹏.加强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J].现代出版,2024(02):1-7.
[59]李庆云.新时代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研究[J].长征学刊,2024(05):24-32+107-108.
[60]张楠,姜飞.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跨文化能力的知识互镜与返本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6):35-46+147.
[61]陆小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三个关键选择[J].新闻爱好者,2024(10):4-8.
[62]黄楚新,薄晓静.地方智慧与全球视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路径[J].对外传播,2024(03):9-13.
[63]郭晓科,应志慧.释放地方活力: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J].对外传播,2024(03):18-22.
[64]孙琳,周亭.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路径:战略协同、系统升级与情感再造[J].对外传播,2024(03):14-17.
[65]施懿,吴瑛.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现状、问题与展望[J].青年记者,2024(09):68-72.
[66]曾祥敏,黄睿思.地方叙事、国家站位、全球视野: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差异化路径[J].青年记者,2024(07):18-25.
[67]刘滢,陈昭彤.“本土全球化”:地方国际传播中心建设的现状、特征与提升路径[J].中国记者,2024(06):12-15.
[68]胡正荣,李润泽.以智慧全媒体平台赋媒介未来之力——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的时代机遇[J].对外传播,2024(01):15-18.
[69]郭毅.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的功能定位、建设难题与中小城市的战略选择[J].对外传播,2024(03):23-27.
[70]王维佳,翟秀凤.在地出新知:国际传播精准化实现路径[J].中国出版,2024(10):3-8.
[71]涂凌波,张萌.技术突围与数字交往:人工智能背景下精准化国际传播突破方向[J].中国出版,2024(10):9-14.
[72]虞鑫,王刚.国际传播的精准协同论:知行难点与路径关系[J].南方传媒研究,2024(02):6-13.
[73]姬德强.议题嵌入:国际传播深度国际化的路径选择[J].青年记者,2024(10):97-100.
[74]闫桥,曾繁旭.气候议题的国际传播:天然潜力、特殊困境与可能路径[J].新闻与写作,2024(09):98-106.
[75]雷跃捷,侯璐.从国家安全到全球安全:安全议题国际传播的理念创新和实践转向[J].全球传媒学刊,2024,11(03):130-143.
[76]江璐,其乐木格.海湾阿拉伯国家对全球安全倡议的认知图景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5):61-70.
[77]邱凌,穆静.数字平台进阶式出海:中国国际传播新场景[J].中国出版,2024(16):15-19.
[78]任孟山,穆亭钰.国际传播与技术政治:海底电缆与数字平台作为国家间权力变量[J].中国编辑,2024(11):27-37.
[79]马龙,毛万熙.平台出海背景下国际传播政经维度的裂隙与弥合[J].浙江学刊,2024(03):102-111.
[80]景嘉伊,胡正荣.价值观板块化形塑国际传播议程——基于“一带一路”的叙事性政策分析[J].国际新闻界,2024,46(05):6-27.